国学背景下的中学诗歌教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学背景下的中学诗歌教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国学 教育本质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和谐社会
【摘要】:中国的诗歌创作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⑴白居易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⑵可见,我们有着深远的诗歌传统。诗歌不仅浓缩了的诗人个人的情感与体会,而且体现了一个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唐诗和宋词即是我们传统我们文化的精粹,是诗歌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世界上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言文一致的社会的发展变化,诗歌严格的体式被打破,诗国似乎一度被肢解的七零八落,诗歌这种文化形式亦逐渐衰微。虽然人们对于文化精粹的不认同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过于重视物质的发展同时不可避免忽略了精神世界的构建和完善。当下,西方把构建世界和平的梦寄于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来寻找,于是,新的国学亦被国人重新擎起,人们试着从传统的文化中汲取营养,继续诗国的文化传承。然而,长期以来,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体制毕竟曾奉行一时,中学教学过程中的功利倾向已影响至深,片面的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重视分数,导致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发展出现偏差,很难一时彻底根治。 怎么解决这个的问题呢?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课改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保障。其要求学生要“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⑶;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⑷;要“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⑸ 可见,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我们都要提倡“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精神,这与传统文化所说的“仁”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加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很重要的路径就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博大精深的国学中增长智慧。 努力学习传统经典文化加强道德建设,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应试教育的过错不在考试本身,素质教育之中也有考试,去除传统应试教育弊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统的诗歌文化中,蕴含着丰富中华文明与思想的精髓,作为诗国的传人,我们应该从诗歌中颐养情操,升华灵感,提高自身素质。如果个人、家庭、集体和社会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就会达到,和谐的社会就会实现。
【关键词】:国学 教育本质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和谐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3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0.1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现状与缺失8-9
- 0.2 研究的目的、意义9-10
- 0.3 研究的对象、范围10-11
- 0.4 研究方法11-12
- 第一章 指导思想——中学语文课程标准12-13
- 1.1 《新课标》增添了民族文化因素12
- 1.2 《新课标》中民族经典文化的内涵12-13
- 第二章 高考诗歌命题导向分析13-18
- 2.1 高考诗歌命题的偏离13-14
- 2.2 近年高考诗歌试题现状及分析14-17
- 2.3 高考诗歌命题的缺失17-18
- 第三章 中学诗歌教学实际与分析18-25
- 3.1 从内容选取的角度看18-19
- 3.2 从情感态度的角度看19
- 3.3 依据新课标的标准分类19-25
- 3.3.1 描写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诗歌20-21
- 3.3.2 描写社会关系的诗歌21-23
- 3.3.3 描写个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歌23-25
- 第四章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改进措施及建议25-31
- 4.1 加强诵读,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律25-26
- 4.1.1 什么是诵读为什么诵读能够提高理解力25
- 4.1.2 诵读的方法25-26
- 4.2 分析修辞,理解古典诗词的表达26-28
- 4.2.1 比兴26
- 4.2.2 意象26-27
- 4.2.3 意象27-28
- 4.3 指导创作,体验古典诗词的结构28-29
- 4.4 对比异国,,深化国学诗歌的审美29-31
- 4.4.1 表达方式上的差异29-30
- 4.4.2 文化上的差异30
- 4.4.3 几位中外诗人风格的比较30-31
- 结语 诗歌,国学,素质教育31-33
- 注释33
- 参考文献:33-34
- 附录134-35
- 附录235-36
- 附录336-37
- 致谢3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俊波;;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咨询个案报告[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何佳芮;张秀春;;自我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2期
3 安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关于普及人际关系课程之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刘阳;吴殿红;;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与实践[J];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王柏;赵勇;李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郑福胜;赵勇;黄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李友化;龚剑;黄永光;黄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成功(教育);2011年16期
8 谭小宸;;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2年04期
9 郭玉云;;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吴晓雷,冯维;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与问题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展;;群体动力学理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用的思考[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林慧英;黄国清;;农业类院校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对策[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东蕾;;山西师范大学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邓如陵;;激发创造灵感:大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目标追求[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博;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探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吕厚超;青年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张禹;排球运动员智力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5 冯林安;决策风险管理建模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刘娟;人格尊严及其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晶;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压力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孟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校园心理环境优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余卉;基于激励理论的大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开发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媛媛;研究生压力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洪雨;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其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莉;故事教学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宝;山东省中学生篮球运动员人格特点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淑伟;高校贫困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李雪燕;高中生挫折教育的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玉楠;高考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23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623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