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维度
本文关键词: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维度
更多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自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命题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就掀起热潮。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历来就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一轮“国学热”的出现,传统文化的研究又掀起狂潮。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将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维度来研究,一方面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广阔活力和深厚积淀,探寻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是想用中国自己的声音和语言表述与传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论形态,从而更有效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交代了研究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前关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第二章首先进行了概念鉴定,将本文所指的传统文化(本文对传统文化的定位仅限于儒家文化,虽然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是儒家文化所能涵盖的,但儒家文化确实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一交代清楚,然后对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主要讲传统文化的精义,即使将传统文化定位在儒家文化,概括总结精义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本章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未来社会构想等方面着手,提炼和归纳了传统文化的精义。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讲传统文化转化性创造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和发展。对应前一章的内容,本章也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天人合一到科学发展、从和合思想到和谐世界、从群体本位到真实集体、从君子理想到德性公民、从大同理想到共产主义。第五章讲述以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启示与实践路径,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经验指导和理论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11;B2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选题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概述10-15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难点15-17
- 1.3.1 研究思路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1.3.3 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16-17
- 第2章 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7-24
- 2.1 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17-20
- 2.1.1 传统文化17-18
- 2.1.2 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18-20
- 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0-21
- 2.3 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21-24
- 2.3.1 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逻辑落点21-22
-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为重要途径22-24
- 第3章 传统文化的精义24-33
- 3.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25-26
- 3.2 和合思想的社会观26-28
- 3.3 群体本位的人际观28-29
- 3.4 君子理想的个人观29-31
- 3.5 大同理想的未来观31-33
- 第4章 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和发展33-41
- 4.1 从天人合一到科学发展33-34
- 4.2 从和合思想到和谐世界34-36
- 4.3 从群体本位到真实集体36-37
- 4.4 从君子理想到德性公民37-39
- 4.5 从大同理想到共产主义39-41
- 第5章 以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启示与实践路径41-50
- 5.1 以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启示41-45
- 5.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41-42
- 5.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发挥民族语言的魅力42-43
- 5.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借助大众文化的影响力43-44
- 5.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选择一定的传播媒介44-45
- 5.2 以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45-50
- 5.2.1 培育民族文化认同,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45-46
- 5.2.2 构建大众话语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化46-48
- 5.2.3 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引导和整合大众文化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54-55
- 后记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林珍;;当代中国反腐倡廉需要建构廉政文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2期
2 刘东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儒家化吗——兼与金观涛、郭齐勇、汤一介三位先生商榷[J];学术研究;2011年07期
3 刘珍珍;;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葛长龙;;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论语》的创新性运用[J];前沿;2011年12期
5 李烈钧;;走进马克思故居[J];观察与思考;2011年07期
6 王宜轩;蔡恩泽;;用传统文化巧治乱村[J];村委主任;2011年15期
7 闫立超;刘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之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6期
8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典型[J];人民论坛;2011年22期
9 李祖坤;;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江南论坛;2011年07期
10 史娜;;加强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柱;;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2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4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6 孙佳;;传统文化与社区先进文化建设[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7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8 赵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展钱币研究工作[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9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执笔 张毅攀(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回答中国的现实命题[N];社会科学报;2006年
2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思考[N];学习时报;2007年
3 纪由;怎样落实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术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冯远理;继承哪一个传统文化[N];贵阳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刘成群;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N];河北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董宏君;冯其庸: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N];人民日报;2005年
7 ;传统文化融和谐[N];人民日报;2005年
8 刘江 刘洋;炫耀性燃放,是在败坏传统文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本报记者 韩晓飞;传统文化有望步入复兴之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戴钢书;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指导作用[N];中国艺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党校;中国生态政治的双重内涵: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理工大学;2007年
2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3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4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5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8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袁启文;论马克思人权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96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99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