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从个人知识向社区知识发展轨迹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16:02

  本文关键词:从个人知识向社区知识发展轨迹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习者具有更强的综合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近几年,知识建构理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正逐步赢得较广范围的欢迎,相当多的教师也正在将知识论坛作为支持学习和教学的平台。为了探索中国大陆知识建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展与转换轨迹,本研究针对融入了知识建构理论的课堂教学实践阐述了个人知识、小组知识、社区知识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 本文主要进行参与性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结合课堂录像和音频数据的转录以及Knowledge Forum(简称KF,知识论坛)平台等多种渠道获取数据并分析数据。针对三层知识形成及转换过程本文进行了详细的过程分析:组织学习者在课堂、KF上发表个人观点并保证个人观点的持续发展,讨论个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课堂汇报、KF阅读等途径促进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公开化,进而探讨小组的形成及个人知识在小组中的融合;通过分析小组作品的形成、修改过程以及课堂、KF中的组内交流,分析小组知识的发展与形成过程;通过组织不同小组之间的作品汇报,本文分析了小组知识向社区知识的具体转换过程。除了知识转换的过程分析,本文还利用了KF自身提供的数据记录(如短文的书写、阅读、发展、点评等)以及不同的问题和知识评定量表,结合SPSS对各个层次的知识水平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知识形成情况的相关结论。最终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学生能够在知识建构学习环境下实现从个人知识向小组知识、从小组知识向社区知识的逐层转换,并最终实现社区知识的形成。 本文构建了一个不断转换的知识生成过程,该研究成果可以为一线教师开展知识建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同时,对于将知识建构理念融入其他一些具体学科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知识建构 观点 社区知识 知识转换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第1章 绪论7-20
  • 1.1 研究背景与缘由7-10
  • 1.1.1 研究背景7-8
  • 1.1.2 选题理由8-9
  • 1.1.3 概念界定9-10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10-15
  • 1.2.1 知识建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2 个人知识与社区知识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15-20
  •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15-16
  • 1.3.2 研究过程与方法16
  • 1.3.3 研究对象16-17
  • 1.3.4 课程开展概述17-20
  • 第2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之一——个人知识的发展过程20-36
  • 2.1 个人观点的形成20-26
  • 2.1.1 真实问题的提出20-24
  • 2.1.2 个人观点的形成24-26
  • 2.2 个人知识的发展26-33
  • 2.2.1 个人知识的发展26-30
  • 2.2.2 个人知识的差异性30-33
  • 2.3 成熟的个人知识33-36
  • 2.3.1 个人知识案例33-34
  • 2.3.2 个人知识评定34-36
  • 第3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之二——小组知识的发展过程36-48
  • 3.1 小组观点的形成36-44
  • 3.1.1 小组的形成36-38
  • 3.1.2 教室讨论促使个人观点间的融合38-40
  • 3.1.3 KF对话中形成的小组观点40-44
  • 3.2 小组知识的发展44-46
  • 3.2.1 小组知识的发展44-45
  • 3.2.2 小组知识的差异性45-46
  • 3.3 成熟的小组知识46-48
  • 第4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之三——社区知识的发展过程48-63
  • 4.1 小组知识向社区知识的发展48-55
  • 4.1.1 小组作品展示型组间交流48-52
  • 4.1.2 知识论坛中“对话”型组间交流52-55
  • 4.2 社区知识的形成55-57
  • 4.3 社区知识分析57-63
  • 4.3.1 社区贡献量57-60
  • 4.3.2 社区交互程度60-63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63-69
  • 5.1 研究结论63-68
  • 5.1.1 教学策略促进知识的形成63-65
  • 5.1.2 知识建构原则促进知识转换65
  • 5.1.3 知识转换轨迹总结65-68
  • 5.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68-69
  • 参考文献69-7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72-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靖;蔡伟宏;;论教育装备采购评审专家的个人知识管理[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年06期

2 陈荣美;;“个人知识”观念:新闻理论教学的突围路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11期

3 解飞厚;吴杏洁;;大学课程:高深学问与个人知识辨析——兼与王一军先生商榷[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4 刘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Z1期

5 宋述强;曾小牧;;“目的性学习”与“知识建构社群”——加拿大多伦多大学“CSILE/Knowledge Building”项目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7期

6 岳金春;;“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J];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2006年03期

7 卢盛华;;学生自发疑问的教学价值[J];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01期

8 刘徐湘;;波兰尼“个人知识”概念在教育学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07年05期

9 林铭;谭姣连;姜艳芳;;应用MP-LAB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8年04期

10 刘良华;;教育自传中的个人知识:关于“好教师”的调查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列尊;;复杂认知模型与教学设计[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张丽;辛自强;;数字分解组合任务中知识建构的微观发生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辛自强;张丽;;表征重述对知识微观建构的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黄强军;;语文课程教材中语言知识内容的建构[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叶晓芹;;关于新形势下画法几何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探索[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叶绿青;;设计一个弹性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上一堂英语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赵晶远;高峰;;面向人的知识结构化表述方法[A];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6年

8 欧阳谦;;波兰尼的后现代知识观[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少敏;;从过程到素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10 牛光旭;罗莹;介瑞玲;;护士的语言艺术浅析[A];河南省外科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晶;企业文化和个人知识[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2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物学与个人知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整理者 王昌忠;厘清文学性的概念[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钟可芬;李沈明:步步为营[N];医药经济报;2007年

5 余虹 马元龙;意识形态·知识·底层[N];文艺报;2007年

6 张敬滋;体育教学也需要创新[N];威海日报;2007年

7 章晓岚 章晓岗;设计师的素质培养[N];美术报;2006年

8 河南科技学院 王慧君;科学探究:知识建构与科学思维[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子虚;给教学打上浓重的个人印记[N];天津教育报;2007年

10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金志国;青岛啤酒:像经营媒体一样经营知识[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盛迪韵;中学英语职前教师专业知识建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佑镁;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鑫;“注意”在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二语写作过程中作用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邹明灼;归纳在知识建构中的认知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一军;从“高深学问”到“个人知识”[D];南京大学;2012年

8 郑太年;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生升;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与市场经济秩序[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10 陈列;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辉;个人知识是得以可能的[D];西北大学;2012年

2 张志娟;区域性在线教师培训的知识建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t

本文编号:274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274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6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