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伙伴与儿童语言叙述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假想伙伴与儿童语言叙述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
【摘要】:对假想伙伴的理论成果以及假想伙伴与儿童语言叙述能力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认为未来对该领域的研究应采用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并注重假想伙伴这一心理现象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假想伙伴 教育心理学 语言叙述能力 儿童
【分类号】:G441
【正文快照】: 一、引言有关于假想伙伴的定义,最早见于Svendsen于1934年提出的真正意义上有关于假想伙伴的操作性定义:在与他人对话和直接游戏的一段时间内,儿童命名和指向一个看不见的角色。[1]心理学界认为假想伙伴的类型有:一是不可见的、无外部实物依托的幻想伴从;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卫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芳;教育心理学百年归因分析及其思考[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苗永生;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道德问题及其对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张敏;;学习哲学化理念及其本质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张云飞;;高职高专外语电化教学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5 常丽青;;寻找教育心理学的风向标[J];华章;2010年13期
6 周科硕;;浅论教育心理学在家教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年32期
7 董刚;陈良;;百年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8 徐斌;;三读《学与教的心理学》[J];江苏教育;2011年Z1期
9 廖树山;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育心理学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10 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继亮;;是分化还是整合?——谈教育心理学体系重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郭占基;;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问题[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3 孙昌龄;;《清末到解放前的我国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演变史略》[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胡谊;吴庆麟;;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新视野:专长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段蕙芬;张声远;吴增强;沈之菲;徐芸迪;;中国教育心理和教学方法的发展与趋势[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6 常桂梅;;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A];河南省护理学会临床护理师资培训暨护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杜晓燕;;从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看其未来发展趋势[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肖琼;;中小学生网上交友的心理分析及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吴庆麟;;顾后瞻前话未来:百年变革的教育心理学给我们提供哪些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陈布;孟明惠;;元认知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意义[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余传诗;华东师大社领跑教育心理学图书[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曾筝;与学者同行[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皮连生;育人识教需懂心[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徐敏;锻炼学生多元智能[N];解放日报;2004年
5 赵晶 陈巍 浙江外国语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解释人类学习的新途径:进化教育心理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洪明;力求品质完美 悉心贴近读者[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康丽;心理疗法给学生新出路[N];中国教师报;2006年
8 李慧珍;巧借心理学管理班级[N];云南日报;2006年
9 史轩;在曲折中前行的教育心理学系[N];新清华;2006年
1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瑞华;该如何应对课堂中的“教育事件”[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琼;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取向的知识教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席梅红;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涛;变构学习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晓红;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编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媛;学习心理学对德语选修课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张义平;教育与文化互相作用形态分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焓;情境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何巧艳;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开发[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国兴;美国生涯咨询师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运花;兴趣:一个不容忽视和懈怠的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金鸿;从中学到大学知识学习体系的断裂与衔接[D];山东大学;2007年
8 杨琳;20世纪下半叶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9 杜社娟;从结构到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苏爱玲;信息化情境中的变式学习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80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8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