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历史演变与当代走向

发布时间:2018-06-22 09:05

  本文选题:学校德育 + 学校德育使命 ; 参考:《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11期


【摘要】:对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历史梳理无法脱离儒家"内圣外王"这一独特的话语体系,在此话语体系之下对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认识与定位,不单单是一个理想人格的问题,还必然建立在特定的政治理想、群己关系及价值取向等基础之上。整体而言,中国学校德育使命在理想人格层面经历了从"内圣外王"的高扬到"内圣外王"的吊诡,在政治理想层面经历了"精英主义"的曲变与超越,在群己关系层面经历了群己和谐的失落与寻觅,在价值取向层面经历了功利主义的泛滥与理想主义的彰显。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基本内核,为当代中国学校德育使命得以确立提供了历史根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晰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当代走向,即:坚持时代与民族的契合是学校德育使命的不变追求;"圣性"的失落昭示着学校德育使命的世俗倾向;个人与社会的并重是学校德育使命的双重需要。
[Abstract]:The history of th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school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unique discourse system of Confucian "internal saints and external kings". The understanding and orientation of th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schools under this discourse system is not just an issue of ideal personality. It must also be based on specific political ideals, group-self relation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n the whole, th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schools has experienced the paradox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kings" to "internal saints and foreign kings" on the ideal personality level, and has experienced the change and transcendence of "elitist" in the political ideal level. It has experienced the loss and search of harmony between group and self, the overflow of utilitarianism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idealism in the aspect of value orientation. Together, they constitute the basic core of th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China, and provide historical root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contemporary China, whi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contemporary direction of th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China. That is to say, it is the same pursuit of th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adhere to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times and the nation; the loss of "sanctity" shows the secular tendency of th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he equal emphasis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is the dual need of th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校德育的使命研究”(DEA09028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檀传宝;功利主义:中国德育的症候群之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03期

2 杨松;新加坡、中国德育的几点比较[J];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07期

3 佟雪峰;;品德的层次与德育的精英主义倾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齐子萍,孙晓亮;儒家道德精英主义评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刘晓虹;从群体原则到整体主义——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群己观探析[J];文史哲;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赵万法,丁增武;寻找与失落——“寻根文学”再认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曹海婴;论中国建筑中虚形空间的意义[J];安徽建筑;2001年02期

4 陈文忠;唐人“寻隐”之冠走向现代之路——兼谈唐人“寻隐”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吴丽;;关于传统——对“五四”过激主义的几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6 张金玲;何颖;;屈原与杜甫人生悲剧的相似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杨华;;儒家理想人格与当今执政者道德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8 强世功;;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中国法律的新传统[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9 张骐;法治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思想初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朱良好;;法律全球化与对话[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军;;从随物婉转到与心徘徊——论陈忠实的散文创作[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宋浩杰;;培植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浅谈修习民族民间文化与本土文化根基的养成[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4 何冠男;廖其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教育方针沿革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郑向颖;马艳香;;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和谐价值[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6 李玲;;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成功演绎——对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浅析[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邓正来;;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的“走出去”战略[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8 杨志刚;;和谐社会与构建现代礼仪之邦[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9 沈传亮;;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心理分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10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伟忠;高校腐败行为与廉政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少波;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杨国军;抗战后自由主义者的教育主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飞扬;我国中学德育文化重构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汝卫兵;吴江中学高中语文校本课程《鲈乡儒韵》开发的实践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浩;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自我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永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郑州轻工业大学;2010年

10 郑海燕;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云萍;道德心理学:儒家与基督教之比较分析[J];道德与文明;2002年03期

2 林剑;论不德、道德、美德的区分与判别[J];江汉论坛;2001年06期

3 孙彩平;当代道德的嬗变与教育的道德定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1期

4 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2期

5 刘泽华;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6 叶传星;论法治的人性基础[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7 陈卫平;论儒家人道原则的历史演进[J];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家芳,张玉明;论教师理想人格的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毛豪明;;试论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2006年09期

3 李兆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理想人格的塑造[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童宇;;探析孔子的自由教育思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3期

5 张玉明,张明;教师理想人格范型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饶异伦;;教师人格和教师理想人格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郭奕晶;;谈青年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途径[J];世纪桥;2009年17期

8 楼燕芳;;荀子圣人理想人格的现实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年03期

9 白露;岳巍;;从理想人格解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J];考试周刊;2011年30期

10 彭韵潼;;孔子与柏拉图教育观之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剑峰;;“无言”的智慧——庄子思想给我们的启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2 谭佛佑;;庄子与道家教育思想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卓民;;道家教育培养目标探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廖其发;;《老子》教育观散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王信倍;田嘉薇;;儒家义利观的时代意义与当代青少年的义利观教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C];1994年

6 陈超群;;从义利观剖析墨家的教育哲学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朱汉民;;孔墨智育思想比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雪蓉;;试论先秦儒家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中西比较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9 李金轩;;试论创新能力的理想人格素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黄明喜;;程颐与朱熹理学教育思想三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杨东平;教育不应以精英为本[N];人民日报;2008年

2 东平;中国需要新的教育理想[N];天津教育报;2008年

3 曹有云;理念的转变与重建[N];青海日报;2003年

4 刘尧;青年教师应反思四种教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叶波;带着“魅力”做班主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吕绍刚;怎么教育“富孩子”?[N];人民日报;2007年

7 新华社;能不能不花钱不考试上哈佛?能[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高邮市车逻镇金胡小学 胡尔弟;落实新课标,,构建新理念[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9 朱敬梅;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应并行[N];中国改革报;2005年

10 邓聿文;重视保障教育公平[N];市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春玲;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理想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梅;理想人格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华中伟;农村小学生人格倾向现状分析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楠;论教师文化的三大倾向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兰岚;大学生幽默特质与创造力特质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春红;试论儒家和谐教育理念及其现代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6 吴清;天籁的回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潘艳;论教学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媛媛;羞耻心培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谢义;荀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南昌大学;2008年

10 邢贵红;新时期榜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52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052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c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