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述评——基于多民族混合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基金】:国家教育部课题“提高西北地区多民族混合学校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DMA090306)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环;;青年学生社交能力评定问卷的编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张静;;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述评[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谭先明,王玉昕;体院大学生自尊、个性、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王强,柳静;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及矫治[J];理论月刊;2005年01期
5 黄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6 朱亚莉;;试论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J];平原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7 郭晓俊;徐雁;林大勇;;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伍业光,唐全胜;父母养育方式对壮族大学生人格影响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04期
9 苏巧荣;某卫校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01期
10 赵志一,窦路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滕兆玮;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长飞;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峻燕;李莉;;理工科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1期
2 钱建龙;;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身心相关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3 曹亚杰;;小学生同伴冲突与社会技能的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唐启寿;黄中岩;;大学生人际冲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蚌埠医学院调查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刘芳;关于外语教学中心理规律运用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2期
6 李双;;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相关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何良光;大学生挫折容忍力的培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何良光;高校班主任工作新走向[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汪雪莲,张艺玲,许能锋;我校公共事业管理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现状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王红梅;;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及缓解对策[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国志;;研究生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A];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蔡理;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基于心理控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认知情感阐释与多维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杨萍;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7 赵勇;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红霞;影响初中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杨;聋校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静;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自尊及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丽军;高职新生入学适应中多渠道支持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赖月月;自尊、心理控制源对高中留守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赫男;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气质类型、赛前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6 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海立;当代中国婚恋问题分析与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8 邓光平;重庆高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受教育机会问题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晓雷;论我国公民的法律心理及其完善[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10 赵立涛;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范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盛华,宋振韶;当代青少年同辈交往的影响机制及其引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邹泓;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陈伟民;论对大学生优良人格特质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杜萍;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论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王芹,陈世平;中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相关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6 杨小君;王素飞;;谈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章梅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分析与改善途径[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8 金盛华;社会化研究新视野[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9 张明霞;;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侯莉敏;;儿童期的特性及文化环境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宝梅;蒙古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霞;;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探讨[J];快乐阅读;2011年08期
2 于丽娜;;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探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1期
3 张敏;;促进学生交往: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来自多元智能视野的探索[J];中学教育;2003年04期
4 卢鹤;柴文佳;;人力资本文献综述[J];企业导报;2011年10期
5 甘n,
本文编号:2544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544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