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的职业信念与职业道德
【作者单位】: 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正平;教育信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J];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04期
2 杨士连;赵志明;;教师专业发展如何走自我统整之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5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杨耕;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及其启示──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红;王国坛;;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契合[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高国希;;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4 马永庆;鞠明霞;;墨家“兼爱”思想对现代和谐社会建构的价值解读[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赵爱玲;;政府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诉求[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6 邹秀春;;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公民责任意识研究[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高春花;;论耻感及其道德功能——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8 黄荟;;遭遇发展——传统伦理现代转型所面临的三重困境及可能出路的探寻[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9 陈爱华;;论中西方传统家庭文化发展及其伦理特征的异同[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10 刘传广;;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私”与“自私”的悖论之解析[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7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玲;;从优秀教师的成长思考师德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11期
2 梁其军;;论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3 任榆娜;;教师进行愉快教育的心理准备[J];榆林科技;2007年02期
4 张淑琴;谈学校的师德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1997年06期
5 王文明;教师进行愉快教育的心理准备[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03期
6 张利远;;用《师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动——学习《师德规范》的体会[J];江苏教育;1992年03期
7 王炳兆;;以师德规范带动学生行为规范[J];江苏教育;1991年05期
8 何志魁;试论大理学院师德规范的具体维度[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9 丛明;王爱荣;孙爱玲;;浅议工会在师德建设中应起的作用[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8年02期
10 高同彪;加强师德修养,做合格高校教师[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桂玲;;教师在远程开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3 张喜凤;赵红兵;郭海英;;培养“实用型”人才,教师是关键[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4 赵鸣九;;大学青年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王玲琴;;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光明的未来[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6 卞玉潮;;维护学生的尊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7 姚华芳;;让校园成为教师生命成长的乐园[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8 赵邦英;马士存;;谈教师的伦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卢毅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的定位[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李刚;;浅淡中学化学教师的能力[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遇哲;“禁止抢先逃生”不是对师德的苛求[N];河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钟良红;岚皋县出台师德规范十不准[N];安康日报;2011年
3 陈丽 维维;庄洪法的“职业信念”[N];宜兴日报;2010年
4 祁雪晶;“职业信念教育很重要”[N];光明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杜晓 本报实习生 李媛;师德考核陷标准不清“裁判”不明窘境[N];法制日报;2011年
6 唐山市教育党委书记、教育局局长 李全民;共铸师德丰碑[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7 赵志疆;规范师德不如提高门槛[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潘洪其;规范师德,切勿冒进[N];检察日报;2010年
9 吴晶;落实新版师德规范,功夫也在师“外”[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河北省武强县豆村中学 郭学志;浅谈师德[N];学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利;学校课程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霄;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季祥国;浅论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D];苏州大学;2004年
4 樊华;教师对口语课堂参与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秋颖;教师成为研究者:现实与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焦丽敏;论教师的情绪管理[D];湖南大学;2008年
7 吴璜;在研究中认识新的自我——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姜淑颖;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浩;关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45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545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