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从观点到视角:论教育与技术的内在一致性

发布时间:2019-11-08 14:54
【摘要】:在教育领域大量应用技术的现实情境下,技术何以能够支持和辅助教育?本文从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学界的相关观点、技术哲学对技术概念和分类的界定等方面对教育领域的技术定位进行了分析和厘清。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教育与技术的功能、本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教育与技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观点,为教育与技术的对话和相互作用找到了学理依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颜士刚;;信息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及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2 李美凤;李艺;;人文主义技术视角中教育与技术的“一体两面”——兼论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对话何以可能[J];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3 李美凤;李艺;;教育工程复杂性探微[J];学术交流;2008年03期

4 郑太年;任友群;;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一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01期

5 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发展概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年05期

6 何克抗;;关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自主创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年01期

7 郭晓晖;;技术现象学视野中的人性结构——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07期

8 吴国盛;;技术释义[J];哲学动态;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岗;;理解“技术实践”——基于科学、技术的划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郭校文;吴玲;;从历史变迁与思想分野看儿童读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聂小明;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4 李银慧;;从教育哲学视角窥探教师职业幸福[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罗军兵;李晓芸;;论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策略[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于秀彬;;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演进历史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陈越红;裴磊;;电影声音技术:人类思维的外化显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孙大廷,杨有林;论学位的本质属性[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10 吴书林;;马克思技术哲学范式探析[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晓兵;;复杂性农业技术的社会选择——现代化大农业的复杂性思考[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上册[C];2009年

2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3 王耀东;;技术向工程转化中媒体的社会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郑迅;;用更广泛的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活动——以录制视频活动为例[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倪钢;;基于隐喻理解的生态学的技术结构理论[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刘洪;丛杭青;阮奔奔;;工程伦理经典案例研究[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兰芬;王永明;;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凡;傅畅梅;;“装置范式论”研究纲领的内在逻辑演进[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宇;大连市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陈永刚;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秦子淮;人学视野中的信息异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姜延文;临清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富勤华;高等教育评估方法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国栋;论西方教育界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和争议[J];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2 刘大椿;;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4 张德明;;与改革同行:上海电视大学30年实践探索和未来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03期

5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6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7 丁钢;王陆;;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8 李政涛;;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兼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9 胡潇;论印刷文化的逻辑构型——关于文本思维的语言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10 王伦信;;从纸的发明看媒介演进对教育的影响——技术向度的中国教育史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启亮;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发展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刘海峰,张亚群!导师;高等教育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提要[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3 汪基德,席琴;教育学中概念泛化的趋势、危害及原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03期

4 黄白;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高师教育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4年04期

5 柯延;;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揭晓 人教社、课程所课题获基础教育学科唯一的一等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10期

6 金诚;;非师范类院校教育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以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教育与现代化;2007年03期

7 杜芳芳;徐继存;;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改革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年01期

8 胡建华;;主持人的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项建英;马玲玲;;建国初期高等师范教育学科发展论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03期

10 刘毅;关于“师范”性的几点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国超;;江苏省高速公路创新理念与技术实践[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2 黄贤俊;;半潜驳载运大型沉箱的技术实践[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陈蓉;;用技术实践管理——上海电台广播媒资系统设计理念详解[A];2011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1年

4 卜玉华;;试论人文学科领域中的教育学尺度[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孔繁诚;;在食品冷链技术实践中的几点体会[A];2000年中国食品冷藏链大会暨冷藏链配套装备展示会论文集[C];2000年

6 沈康荣;汪晓春;李家军;刘军;吴伶;曹峻;;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实践与理论探讨[A];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7 郭大俊;;论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昌用;;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与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内在一致性[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聂琴;;从“自在”走向“自为”——论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及大学的成人教育责任[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10 温龙新;;大倾角综采面过大断层的技术实践[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庚靖;教育学科建设的新发展[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沈群 书评人;学科·思想·学术[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新时期如何建设教育学科?[N];光明日报;2011年

4 叶澜;为了教育学科“明天”的反思[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杜以德 柳士彬;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回顾与反思[N];光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张圣华;又一次重要的拿来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李彬彬;浅谈农村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N];团结报;2006年

8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杨天平;呼唤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学科[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钱婷;教育2004:描绘中国教育成长年轮[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学农;教师教育制度最应改革哪些方面[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明;中国古代技术实践的和谐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桂山;技术理性的认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3 李永红;技术认识论探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王树松;论技术合理性[D];东北大学;2005年

5 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晓宇;英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视野与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君丽;发展性教学评价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詹青龙;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梁燕玲;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变迁及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思礁;实践规范论指引下的教育技术实践实施过程问题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2 高国元;教育技术实践的效益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徐娟;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张晓鹏;技术与善[D];山西大学;2004年

5 康勇;技术实践话语中的主体异化及其扬弃[D];山西大学;2008年

6 毛为勤;《留美学生季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唐诚江;理论转向与建制嬗变:1949—1956年间的教育学[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8 梁海音;经济学理性的本质及其在不同决策环境中的表现[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丽萍;武谷三男技术论思想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10 吴昌银;普通话水平计算机测试(PSJC)总体模式实验设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57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557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c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