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清末日本对华日语人才培养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4 13:15
  甲午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再度陷入内忧外患的政治困局之中,一时间朝野上下借助"日本途径"转输西学的呼声甚嚣尘上。在日本政府的因势利导下,该呼声迅速转化为一场罕见的大规模留日运动。及至20世纪初期,以宏文学院为代表的日本对华日语人才培养机构骈兴错出,它们不仅为科举制度废除后的中国青年带来了安身立命的新机遇,也为中国近代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培养和输送的日语人才遍布中国社会诸多领域,加快了推动中国社会近代转型的步伐。 

【文章来源】:东疆学刊. 2020年02期 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清末日本对华日语人才培养机构研究


宏文学院(私塾阶段)创设始末

日语,比例图,人才,机构


经过发轫期的教育实践,以宏文学院为代表的日本对华日语人才培养机构逐步摸索出适合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模式,这也为繁盛期相关机构的创设和运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如宏文学院在课程编排上延续了创校之初的培养模式,但有所差别的是,与普通学课程相比,该阶段日语课程所占的比重失去了绝对优势,这从宏文学院普通科各学年、各学期日语课程数量的渐次缩减便可见一斑(详见图3)。毋庸赘述,这种与日本乃至西方高等教育相接轨的教育模式更具先进性、科学性与系统性。为确保留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宏文学院聘请教育学家波多野贞之助、心理学家高岛平三郎等担任教习,并通过课堂口译人员解决语言层面的障碍。对此,一位中国留学生于1903年发行的《浙江潮》中如是记述道:“去年宏文学院设速成师范科,授课时配有翻译,故不通日语者亦能听课。教员皆有名之教育家,授课内容为教育学及教育管理法等。”[12](593)就笔者目力所及,该阶段明确载有相关机构日语教学活动的原始资料几近于无,不过日语语法家松下大三郎在其编著的日语教材中围绕日语教学提出了若干见解。松下大三郎在日语语法研究上成绩斐然,其提出的理论被称作“松下语法”,他的代表性成果《汉译日语阶梯》,是一部面向中国留学生编写的日语教材。该书开篇例言中载有其根据教学实践而总结的教学经验,我们不妨以此反观相关机构的日语教学活动。

日语,文学院,课时,音韵


1. 采用“音韵——单词——句子”的授课次序。“凡欲学他邦之语口能语之耳能听之者,须先知道其国语之构造,国语从句读而成,句读从单语而成,单语从音韵而成,为音韵者文字也。故此书首论文字明其所以写音韵、次论单语与句读明其所以表思想之理法。”2. 引导学生采取“译文——中日对照——日文”的学习策略。“读者先就译文学日语之构造,以略通之,则更进读原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清日本教习新论[J]. 汪帅东.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7(01)
[2]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构研究——京师同文馆之东文馆新考[J]. 汪帅东.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7(01)

博士论文
[1]清末留日学生与日本社会[D]. 邵宝.苏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56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956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9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