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终身学习理念与“教育均衡”口号提出的背景下,网络学习成为有效促进“教育均衡”的有效措施,并且成为终身学习的途径之一。研究中学生网络学习的适应性有利于改进中学生网络学习环境,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最终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本研究以常州市鸣凰中学参加匡衡网络学习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开放性问卷的基础上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制定了鸣凰中学网络学习适应性量表。在信度、效度均合格的基础上,结合量表以及开放性问卷的结果,确定了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量表,主要涉及6个因子,时间分配、外在动机、课堂效果、学习态度、身心适应、信息素养。经过本量表测试,认为: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偏低;男性以及理科生身心适应水平分别显著大于女生和文科生;男性信息素养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网络学习活动为主的学习者时间分配、课堂效果因子得分高于娱乐活动为主的学习者;各因子在住宿情况、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中均无差异;适应性构成因子并列并相互影响。 根据以上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水平的测试发现,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水平主要受人员、系统、网络环境三方面影响。其中人员维度包括学习者特征、教学者特征、外在动机;系统因素包括机构与服务质量、设备与系统质量、课程信息质量。针对以上维度,提出了提升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的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讨论:学校之责任——提供网络学习实施环境;教师之方向——承起传统跨越时空教学;环境之设计——科勒“ARCS”动机策略;系统之实现——四种方法两种形式构建。 最后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较低且成员之间差异较小;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是动态的和细节化的过程;自适应系统有效促进网络学习适应性提升;“ARCS”动机策略是网络学习环境建设有效措施;教师与学校肩负中学生网络学习重任;中学生网络学习需要超越远程视频教学形式;中学生网络学习环境构建要求多方合作。
【关键词】:中学生 网络学习 适应性 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3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12-14
- 1.1.1 网络学习促进基础教育均衡12-13
- 1.1.2 网络学习方式广受家长支持13
- 1.1.3 网络学习弥补教育体制不足13
- 1.1.4 鸣凰中学开创“网络导师”13-14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4-16
- 1.2.1 研究目的14-15
- 1.2.2 研究意义15-16
- 1.3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16-24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6-22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22-24
- 2 关键概念界定24-32
- 2.1 概念界定25-28
- 2.1.1 学习定义25
- 2.1.2 适应定义25-26
- 2.1.3 网络学习定义26-27
- 2.1.4 网络学习适应性定义27
- 2.1.5 自主学习定义27-28
- 2.2 研究特殊性与必要性28-29
- 2.2.1 研究对象28
- 2.2.2 研究方法28-29
- 2.3 研究假设29
- 2.4 研究方法和思路29-32
- 3 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量表的确定32-62
- 3.1 开放性问卷设计与分析32-42
- 3.1.1 样本信息32-33
- 3.1.2 研究方法33-34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34-42
- 3.2 结论与量表维度预置42-45
- 3.2.1 缺乏自觉性与期待更自主的网络学习环境相矛盾42
- 3.2.2 教师网络教学水平不能满足学习者网络学习需求42-43
- 3.2.3 学习者网络学习自主性受阻于满足学习需求资源43
- 3.2.4 符合中学生传统学习习惯的平台功能受学生欢迎43-44
- 3.2.5 网络学习适应性量表维度预置44-45
- 3.3 正式量表的确定过程45-57
- 3.3.1 量表编制依据45-47
- 3.3.2 量表编制过程与方法47-48
- 3.3.3 量表预测48-49
- 3.3.4 项目删选49-52
- 3.3.5 因子分析52-57
- 3.4 因子信度、效度检验57-59
- 3.4.1 验证性因素分析57-58
- 3.4.2 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58-59
- 3.4.3 效度检验59
- 3.5 影响因子的确定59-62
- 4 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情况分析62-74
- 4.1 研究方法62-64
- 4.1.1 研究对象62-63
- 4.1.2 研究工具63
- 4.1.3 研究方法63-64
- 4.2 结果分析64-74
- 4.2.1 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偏低64
- 4.2.2 男性身心适应与信息素养适应性显著高于女性64-65
- 4.2.3 各个因子在接触电脑时间长短不存显著在差异65-66
- 4.2.4 各个因子在每天上网时间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66-67
- 4.2.5 学习活动者时间分配课堂效果适应性显著高于娱乐活动者67-68
- 4.2.6 各个因子在住宿情况因子之间不存在差异68-69
- 4.2.7 理科生身心适应性水平显著高于文科生69-70
- 4.2.8 外在动机与课堂效果显著影响身心适应70-71
- 4.2.9 课堂效果显著影响学习态度71-72
- 4.2.10 课堂效果、外在动机、身心适应显著影响时间分配72-74
- 5 影响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分析74-82
- 5.1 人员维度75-76
- 5.1.1 学习者特征75
- 5.1.2 教学者特征75-76
- 5.1.3 外在动机76
- 5.2 系统维度76-79
- 5.2.1 系统设备质量76-78
- 5.2.2 课程信息质量78-79
- 5.2.3 机构服务质量79
- 5.3 网络学习环境79-82
- 6 提高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策略82-110
- 6.1 学校之责任——提供网络学习实施环境82-84
- 6.1.1 更新网络学习观念82
- 6.1.2 规范网络学习管理82-83
- 6.1.3 改善网络学习环境83
- 6.1.4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83-84
- 6.2 教师之方向——承起传统跨越时空教学84-98
- 6.2.1 视网络与传统教学为同等地位86-87
- 6.2.2 培养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风格87-89
- 6.2.3 会利用开源工具创建网络课程89-92
- 6.2.4 创建“双主”形式学习共同体92
- 6.2.5 鼓励频繁、公平、的交互形式92-96
- 6.2.6 合理、适时、恰当地使用技术96-98
- 6.3 环境之设计——科勒“ARCS”动机策略98-102
- 6.3.1 运用各种媒体引起“注意”99-100
- 6.3.2 设计内容与学习者“相关”100-101
- 6.3.3 确定需求目标达成“自信”101
- 6.3.4 评价积极公正保持“满意”101-102
- 6.4 系统之实现——四个方法与两种形式构建102-110
- 6.4.1 宏观自适应之方法——定义个人资料103
- 6.4.2 资质处理之方法——供给学生控制权103-104
- 6.4.3 微型自适应之方法——测量学习者需求104
- 6.4.4 建构协作之方法——分享知识与活动104-105
- 6.4.5 智能教学系统之构建——自动提供一对一105-108
- 6.4.6 自适应超媒体之构建——观察浏览行为108-110
- 7 结论与局限110-114
- 7.1 主要结论110-112
- 7.1.1 适应性总体水平偏低且成员之间差异较小110
- 7.1.2 学习适应性的测量是动态的和细节化过程110-111
- 7.1.3 影响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因素相互影响111
- 7.1.4 自适应学习系统有效促进网络学习适应性111
- 7.1.5 网络学习环境构建遵循“ARCS”动机策略111
- 7.1.6 中学生网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合作111-112
- 7.1.7 中学生网络学习要求超越程视频教学形式112
- 7.2 未来研究的思考112-114
- 参考文献114-122
- 附录 1 中学生网络自主学习适应性半开放性问卷122-126
- 附录 2 中学生网络自主学习适应性问卷126-130
- 作者简历130-134
- 学位论文数据集1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明贵,余益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王树立;;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心理解读与纠偏[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4 邓碧会;邓维;李兢;;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聂衍刚,蔡笑岳,张卫;初一学生人格特征、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6 赵均;李祚山;;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适应性相关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李锋盈;杨伟明;;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状况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5期
8 陈肖生;网络学习适应性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1期
9 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3期
10 曹建琴;;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干预方法[J];当代医学;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月芝;学习适应量表(增订版)在上海地区的修订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朱韶蓁;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AS)的修订及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金小苗;初中生学习生活满意度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4 欧阳益;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量表的编制及相关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边联;适应性学习系统中的适应性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闫改荣;网络学习适应性及形成机制个案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4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54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