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
本文关键词: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竞争过于激烈、适龄人口中参加高考者比重过高,是当下中国教育的素质的目标让位给应试的根本原因。削弱竞争的釜底抽薪的办法是较早"分流"。德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特殊的启示。德国学生10岁分流,进入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大部分学生日后进入职业学校,不参加高考。两个手段支撑分流制度:其一,职业学校实施的课堂与车间的双轨制教学给了学生很好的职业技能,日后求职也有很好的保证;其二,制度安排为当初未读文法中学、日后仍有读大学愿望者留有通道。本文最后一节讨论了早分流与晚分流的利弊得失。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教育分流 职业教育 德国
【分类号】:G551.6
【正文快照】: “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是当下中国教育问题的梗结,它导致了教育的素质的目标让位给应试。要改善这一生态就要缓解竞争,为竞争降温的根本手段是釜底抽薪,减少竞争的参与者。具体讲,就是较早分流,将一部分学生疏导到职业教育上去,降低高考的竞争强度。在当今世界,不分流的典型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英;区域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选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罗兴根;教育平等与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两种态势[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查啸虎;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何爱霞;简论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J];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05期
7 赵振江;当代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心理分析[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8 钱民辉;论美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实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钱民辉;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扈海鹂;;中国后农业税时代的“非同质性”农民[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方兴起;;凯恩斯逝世60周年之际的反思[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3 顾学宁;;自由金融制度、全球经济秩序与中国金融制度的创新[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4 张国兵;;我国教育政策的手段性功能初探[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高莉;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新挑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朱家存;走向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雪苓;当代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7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万作芳;论教育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倪胜利;中学民主教学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小东;大学城规划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等等;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荣伟;中国教育民主化:理念、背景与思路[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晓波;教育公平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分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晓丽;论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机会均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章光洁;白族农村社区中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2011年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论文评选启事[J];现代教育;2011年Z2期
2 华灵燕;;我国教育分流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J];贵州教育;2011年13期
3 赵芳;;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11年21期
4 张世辉;;试论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在我校开展的一些想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5 郝妙玲;;走进素质教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唐永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17期
7 李宣;赵立影;邱飞岳;;职业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7期
8 张晓芳;;关于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思考及捷径[J];学周刊;2011年07期
9 徐光裕;;论职教生心理特点与职业教育的课堂实践观[J];大舞台;2011年07期
10 胡立峰;张少刚;;论远程教育的情感支持[J];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小平;;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2 何杨勇;;对美国STW改革的评论——一种批判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袁罡;金伟红;贾翌;周莉萍;包蕾萍;;职业教育与城市外来务工子女发展——来自上海徐汇区的调查建议[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4 孙秀斌;蔡民;许秀琴;;构建发展性全员自主评价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系统[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5 秦素;;中等职业教育“2+1”模式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问题与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6 成思危;;两翼齐飞 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发展[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郭志明;;凯兴斯坦纳改革国民学校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理论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阎有生;;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9 冯秀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沈开艳;刘社建;;2020年前促进上海经济发展的教育策略探讨[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赵宇清;职业教育让农民有了一技之长[N];黑龙江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丑万涛 郝芳;职业教育高歌猛进[N];陇东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蒋廷玉 陈晓春;放大职业教育“富民惠民”效应[N];新华日报;2010年
4 记者 韩冬 通讯员 李高松 实习生 何孟遥;学前、职业教育绘就蓝图[N];常德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宁锐 启一丁;重庆:“大足石刻”背后的教产合作[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记者 刘丹东;王铁成视察县(市)教育事业发展[N];锦州日报;2009年
7 实习记者 赵敬梅;我市扎实做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N];广元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娜 通讯员 宁党保;高考降温 职业教育成焦点[N];益阳日报;2009年
9 李鸿 实习生 武声桐;巩固“两基”成果 办好职业教育[N];六盘水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陈杰 倪光辉;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国昌;守土经营与模范治理的双重变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顾月琴;日常生活变迁中的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蕾;教育产出结构、资源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7年
4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5 常国良;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1843—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高庆蓬;教育政策评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郑新华;近代中国教育如何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宗希云;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策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10 刘军;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俊朝;陆费逵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2 张双娜;我国教育投资及其与结构性失业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谭佳;澳大利亚TAFE学院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朱智宇;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刘超;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6 张昕;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彭燕;三峡重庆库区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8 魏稳;现代教育技术在中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金伦;内蒙古水利技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波;黄炎培农村改进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2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7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