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教学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功能
本文关键词:感悟教学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功能
【摘要】:感悟教学是一种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围绕某个主题,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在悟性作用下对外来知识与信息进行积极感受与领悟,以求对知识形成整体把握与理解的活动。感悟教学强调学生精神境界的豁达和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生成与创造。在实践中,感悟教学凸显了教学的主题性、主导性、个体差异性、内省性、创造性和悟得性等基本特征,同时还具有消化知识、激发创造力、改良学生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整合意义以求融合贯通等功能。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感悟教学 学生 知识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一般项目《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决策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09YJA88011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感悟教学的生成机制与设计研究》(项目编号:SWU12094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感悟是中国传统智慧与思维的基本特征。早在庄子时代就有“物无道,正容以悟之”〔1〕。后来,明代的谢榛提出“非悟无以入其妙”,而“感悟”一词真正出现于学校教学之中是源于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感悟做了特别的强调,提出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洪显利;;试论感悟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教学实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王利平;新课标:让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和感悟[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希红;;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王守龙;;强国究竟需要什么人才[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张梅;;《庄子》与文人绘画的创作心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李姝昱;;《文心雕龙·物色》评析[J];才智;2011年29期
5 胡存之;文化合理性的追寻与批判[J];长白学刊;2001年04期
6 祝江波;;论李白政治悲剧与古代“士”文化精神之关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孙庆娟;;自我意识与攫能性之探析[J];当代小说(下);2010年09期
8 江澜;;提倡工笔中的写意精神——工笔花鸟课程教学的必由之路[J];大舞台;2011年01期
9 陈列尊;皮修平;;象思维、教育技术与意会知识的传承[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0期
10 白春霞;;战国秦汉时期蛇信仰与政权之关系[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米文科;王船山《张子正蒙注》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琴;胡宏“知言”哲学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姜哲;中西方诠释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德福;《庄子》散文“三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秦榕;中国猿猴意象与猴文化源流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涛;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许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D];苏州大学;2009年
9 常欣;写意论[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10 翟鹏玉;对生与环进—花婆信仰中的壮族审美生发图式[D];云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霞;辛弃疾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金;墨家的宗教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赵炜中;试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志平;重塑“师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文艺;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竹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靳晓理;民生问题的和谐解[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7 孔祥伟;论张抗抗的人生问题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宋燕;钱穆庄子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楠;明代皖人戏曲中文学母题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晓春;吴筠的修道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邦俊;语文教育人本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桂香;;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05期
2 朱琳;;发挥教材优势 改善学习方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9期
3 王玉波;;活跃化学课堂的几点“活”起来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13期
4 张艳秋;;再提美术备课[J];山东教育;2006年07期
5 陈尧;;自主与协作式学习初探[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0年05期
6 万永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J];新课程(教研版);2008年11期
7 潘卫伟;;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学数学月刊;2007年02期
8 王久华;;英语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点看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1期
9 焦鹏;;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3期
10 孟兆山 ,刘中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误区分析[J];辽宁教育;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红艳;;从“同题异构”中探究优化学习方式的策略[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贾晓明;;调查大学生具体课程学习方式的意义与方法[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田浩;;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从知识到行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赵远;;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结合课堂教学谈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国培光;张遂年;;电工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 教学论文)[C];1995年
6 郭少文;贾文江;吴朝木;;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A];第十五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七届工程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巧利;;《拉刻斯篇》中苏格拉底对于“勇敢”的德性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罗君香;;师生如何实现互动——浅谈学习方式的转变[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9 姚荣;;知识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人员素质浅析[A];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与全国图书馆部室主任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万长江;;新课程教改中对考试命题的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教育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辰;知识·能力·创造力[N];解放军报;2002年
2 刘笑洋;债券知识扫盲[N];解放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李遥;把商品和知识捆在一起卖[N];河北日报;2000年
4 梁杰;将辞职员工的知识留下来[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5 记者 夏文俊;首图铸造知识新殿堂[N];中国质量报;2000年
6 孙辉;让信息产生价值 使知识成为财富[N];华夏时报;2001年
7 杨杜;超一流企业卖规则[N];中国信息报;2000年
8 王忠明;未来企业应该更像一所大学[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王永先;新《专利法》的知识精神[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10 ;新华社信箱·党建知识[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尚荣;感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瑞昌;风险 知识与公共决策[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俊;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胥胤;企业控制权配置论[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世宏;知识,,传承与教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韩志立;秩序、规则、知识:批判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美国大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8 王维国;论知识的公共性维度[D];南开大学;2002年
9 吕进;基于时间和行动规划的知识—意图逻辑[D];西南大学;2008年
10 胡根林;语文科文学课程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生学习方式改革与发展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吴辰宾;货币中性问题[D];苏州大学;2005年
3 苗建红;论学生与知识的关系[D];山西大学;2008年
4 杨易;呼唤科学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庆辉;基于专家决策的钻井液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6 孔军;基于知识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构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刘蕾;中学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震;世界一流大学组织文化的个案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9 高文动;冯契先生“理性直觉”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翁洁鑫;协同设计系统中的冲突管理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11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1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