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发布时间:2017-12-14 09:32

  本文关键词: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流动儿童 性别差异 性别差距


【摘要】: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流动儿童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公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课堂表现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同性别儿童受教育质量差异的因素,有助于缩小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差距。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及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0所小学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家庭的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最大;这部分儿童所在家庭中传统的"重男"观念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分工产生了初次影响,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师评价再次强化了其性别角色差异,并逐步导致学生课堂行为和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为缩小这一性别差距,除学校教育外,更需要流动人口提升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2015上海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性别和社会阶层的视角”(项目编号:15PJC035) 教育部人文与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教育学)“城市小学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文化社会学分析”(项目编号:15YJC880123)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促进公平是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发;我国制度变迁过程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叶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存在的隐患及其优化途径[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朱昌亭;李振印;;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新的社会阶层的阐述[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赵晓芳;;农民工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雷华北;;城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吴祁;;社会分层对进城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初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张爱国;;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不公正及治理途径[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李辽宁;;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王翠萍;李叶青;;当代中国社会群体分层与和谐社会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王香丽;;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教育制度因素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伟;;“以身抗争”与“以法抗争”: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彭国胜;;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意识探析——以贵州省为例[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建明;;在社会阶层构成变化中提高党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能力的路径探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何达;李臻;;《世界音乐旅行系列》选题策划[A];图书选题策划报告——第五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6年

5 马文军;谢惠妍;许燕君;许晓君;张永惠;蔡秋茂;宋秀玲;徐浩锋;聂少萍;;广东省男性居民健康相关行为的城乡不公平性研究[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6 廖亮;;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建构——基于中国电视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彭国胜;;农民对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观体验与政府信任的构建——基于贵州省的实证研究[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饶吉银;;贵阳“背篼”的生存实况与社会保障[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洪伟;;“以身抗争”与“以法抗争”: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周建国;;金字塔还是橄榄球?——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趋势探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王永昌;中美军民关系比较研究:近30年视距的考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徐彤;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7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翼;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路阳;大连市高校网球场馆利用现状与创新管理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伍悦;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选择[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郭旭杰;变迁与重构:乡镇政府治理与乡村权力嵌入互动的实证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8 孙进;军转干部安置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胡军平;社会工作者与义务工作者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王素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信任的缺失与重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宗利;性别差异研究与教育改革管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2 段然;漫谈性别差异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01期

3 蒙洁琴;;对言语性别差异研究的探索与反思[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姚春林;;汉语中道歉频次的性别差异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何书君;;校园欺负现象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新课程(上);2013年05期

6 吕婧,胡志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施晓燕;;大学本科生二语习得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李恒;胡敏;江桂英;;认知视域下隐喻加工性别差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8期

9 侯香勤;;汉语致歉策略性别差异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03期

10 祁淑玲;张金良;;感叹词语的性别差异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燕;张厚粲;;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史占彪;张建新;;嫉妒的性别差异研究现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陆佳芳;时勘;李超平;JohnLawler;;组织政策和领导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王尧;民政部开展减灾救灾与性别差异研究[N];中国社会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金;会话分析视角下汉语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赵淑娟;电视访谈中主持人插话现象的性别差异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刘晓露;中英商务邮件中面子策略的性别差异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4 茹爽;美国法庭律师话语打断现象性别差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展;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性别差异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王剑超;初中生几何解题错误的性别差异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汝天心;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现状的性别差异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8 吴洪兰;博客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钟美;会话结构中的汉俄性别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周晨萌;汉语日常会话中插话的性别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87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287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6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