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微课模式下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08:09

  本文关键词:微课模式下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课 教学模式 初中生物 教学设计


【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被微信、微博、微电影等以“微”字著称的微小事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学领域,微课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思想相互结合的产物,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以短小的视频呈现完整而流畅的教学内容。微视频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助力个性化学习,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模式的转换,开辟新的路径。这是学校教学模式创新性的尝试,也是信息技术走进生物课堂的的一大探索。初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新鲜的事物往往能激起其学习兴趣,微课以其可视性和可听性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目前,关于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研究、微课的制作方式、研发方法等方面,相关研究者设计微课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参加比赛等,而忽略了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及实践性等特点。从近几年的生物微课参赛的作品和一线教师的实际制作生物教学微课作品中的了解到,部分教师对生物微课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错误的认识。比如,在制作微课前,并没有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教学设计,或者把生物微课程教学设计认为就是微课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教学设计又缺乏新课程标准的意识,大部分教学设计缺乏全面的评价标准和反思等部分内容。笔者通过实际调查,结合生物教学和微课程的特点,笔者对生物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展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本文在分析中学生物学习特征与微课设计的原则上,提出微课应用于中学生物教学的具体设计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以期探讨出适合中学生物微课教学的合理的模式。首先,本文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等四个方面阐释,为研究的整体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查阅了相关的文献综述后,总结前人的教学经验,并结合生物微课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并分析其特点,由此概括出生物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等关键词语在文章中的概念界定,并归纳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理论、程序教学原则、教育传播学等理论。其次,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在传统的课堂中引入微课教学的可行性。并尝试性的对中学生物学微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然后,着重描述本文的创新点,在该部分,首先选取经典的教学案例设计,并对要设计的微课进行开发和制作。本文选取人教版中学七年级教材的内容,根据相关资料确立了生物微课设计的维度,提出了微课应用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具体设计方案。并以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两个班级被试,实施了某一单元的教学案例,通过分析数据结果,对微课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又通过实验的方法,对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出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的生物微课明显优于传统课的结论。最后,对比分析得出在生物科学课堂实施微课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探究其借助科技的进步谋求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转换理念、突破既有瓶颈、实现生物课程质的飞跃。提出了本研究的一些建议及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微课 教学模式 初中生物 教学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G633.9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5
  • 1.1 研究背景9-10
  • 1.1.1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需要9
  • 1.1.2 网络开放课程的飞速发展9
  • 1.1.3 微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9-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2.1 理论意义10
  • 1.2.2 实践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13-14
  • 1.4.1 研究思路13
  • 1.4.2 研究方法13-14
  • 1.5 论文框架14-15
  • 第2章 文献综述15-21
  • 2.1 核心概念界定15-17
  • 2.1.1 微课15
  • 2.1.2 生物微课15
  • 2.1.3 教学模式15-16
  • 2.1.4 微课教学模式16
  • 2.1.5 教学设计16-17
  • 2.2 研究的理论支柱17-19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7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7
  • 2.2.3 非正式学习理论17-18
  • 2.2.4 程序教学原则18
  • 2.2.5 教学传播学理论18-19
  • 2.3 微课在中学生物学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分析19-21
  • 2.3.1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19
  • 2.3.2 微课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论证19-21
  • 第3章 中学生物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21-44
  • 3.1 《种子萌发的条件》微课程案例21-34
  • 3.1.1 分析阶段21
  • 3.1.2 设计阶段21-25
  • 3.1.3 开发阶段25
  • 3.1.4 实施阶段25-32
  • 3.1.5 评价阶段32
  • 3.1.6 教学反思32-34
  • 3.2 《神经系统的组成》微课程案例34-44
  • 3.2.1 分析阶段34-35
  • 3.2.2 设计阶段35-40
  • 3.2.3 开发阶段40
  • 3.2.4 应用阶段40-42
  • 3.2.5 评价阶段42
  • 3.2.6 反思阶段42-44
  • 第4章 中学生物学微课教学实施结果与结论分析44-47
  • 4.1 微课教学的实施44-46
  • 4.1.1 实施时间44
  • 4.1.2 实施对象44
  • 4.1.3 实施方案44-45
  • 4.1.4 实施结果45-46
  • 4.2 微课实验结果分析46-47
  • 第5章 结束语47-49
  • 5.1 总结47
  • 5.1.1 提出生物微课设计的组成要素47
  • 5.1.2 构建微课生物教学设计的模式47
  • 5.1.3 采用实验方法验证微课教学模式的效果47
  • 5.2 展望47-48
  • 5.2.1 加快新课程理念的落实47-48
  • 5.2.2 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48
  • 5.3 不足48-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5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3-54
  • 致谢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云;浅谈教学反馈的功能和原则[J];绥化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2 杨之毛,谢辉英;浅谈教学反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07期

3 王彦明;;“有效教学”的社会学追问[J];教育科学;2011年04期

4 黄栋贵;反馈与控制在教学中的应用[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5 张兰红;;重视教学反馈 实现教学相长[J];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4期

6 徐章英,顾力兵;;教学反馈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1996年05期

7 曹荣誉;;教学反馈——功能与方法[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8 王仲,康葳;浅谈信息反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8年04期

9 任小平;;注重教学反馈,提高教学效率[J];新课程(中旬);2013年12期

10 黄剑英;;小议教学反馈[J];贵州教育;2006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游;;论教学疲劳的形成、调控和预防[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白彩连;王喜平;;组织教学的艺术探究[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3 陈志高;;试论化学教学中的学生练习[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第七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镇江市京口区教育局教研室 孙敏娟;课堂教学反馈四忌[N];江苏教育报;2011年

2 主讲 苍溪城郊中学教师 张兴武;数学教学反馈与矫正探讨[N];广元日报;2008年

3 衢州市菁才中学校长 林炳伟;“自主尝试”之教学[N];衢州日报;2011年

4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中学英语教研室教研员 陈芳;教学目标要明确清晰[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江苏省滨海县北坍初级中学 杨定军;明确课标理念 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N];学知报;2010年

6 罗仁洪;品尝自助教学大餐[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7 ;臻于成熟中达成对技巧的超越[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陈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素协同”规律[N];光明日报;2009年

9 潘曼江;新课程呼唤“无障碍教学”[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田文华;潜心育桃李[N];吕梁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斌武;课堂教学伦理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俊奇;有效语文教学反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博;延吉市第十二中学语文“三究四学”教学模式实施现状调查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3 杨雷;运动技能与教学技能“交互式”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贾开梅;高中生物“互动反馈式”教学实践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段仕林;授课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南昌大学;2016年

6 干丰宁;“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7 万姝;公开评价改变高校教学:美国“评师网”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8 杨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9 梁晓航;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云南大学的实践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10 王雅婷;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教师教学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47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547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1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