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黄州的教育与科举人才论析
本文关键词:明代黄州的教育与科举人才论析
【摘要】:黄州在明代以前社会发展还很落后,一直被认为是教化不兴的蛮荒之地。然而从明代中期开始,黄州一跃而成为湖北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教育发达,各类学校书院众多,科举人才数量位居省内各府首位。对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的探讨是湖北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对地方文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文章在力求科学严谨的基础上,首先对部分文献记载进行辨别勘正,以求研究材料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再对黄州教育与科举人才盛况作了具体的论证分析,并着重从文化与社会两个视角来探讨了这一盛况形成的原因。得益于长期以来受到以苏东坡、王禹PA为代表的名人谪宦文化的影响,尊儒贤尚,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在黄州一直非常浓厚,这一点从当地民间和官府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上来看是显而易见的。元明之际,江西填湖广之移民来到黄州。其影响有三:一是强化了黄州历来的崇文重教之社会风气,在黄州形成了读书为上的社会观念;二是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开发了黄州经济,为教育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三是为黄州带来了大量人口,由于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经层层选拔之后,优中取优,故参加考试的人数越多,中试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湖北交通地理格局的转变,湖北区域文化重心也由荆州、襄阳一带转变到以武昌为首的湖北东部地区。在这一省域内文化潮流大势中,黄州得以传承楚文化之开放进取、通变求新的传统,荟萃四方人才。这是黄州得以在明中后期文教兴盛的重要外部环境。从社会视域来分析黄州的教育与科举人才之盛,会发现科举是影响黄州社会流动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科举考试,寒门有可能跻身社会上层,晋升为科举世家,从而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经济利益。但这种靠科第维持的家世,很容易因后代的科举失利而衰落,往往被新兴的寒门所取代。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寒门与科举世家之间是相互转化的,这一社会流动模式能够引导当地的社会价值取向,营造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最终让黄州能够教育发达,科举人才辈出。
【关键词】:黄州 传统教育 科举人才 进士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9;K248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7
- (一) 本论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11-12
- (二) 相关学术研究情况12-15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5
- (四) 本文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15-17
- 一、黄州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概况17-24
- (一) 黄州的地理环境17
- (二) 黄州的历史发展概况17-24
- 1、黄州建置沿革17-19
- 2、黄州社会发展概况19-24
- 二、明代黄州的教育与科举人才的情况分析24-43
- (一) 明代黄州的教育情况分析24-29
- 1、明代黄州的官学教育24-27
- 2、明代黄州的私学教育27-29
- (二) 明代黄州的科举人才情况分析29-38
- 1、明代以前的黄州科举人才29-37
- 2、明代黄州进士人数37-38
- (三) 明代黄州教育与科举人才盛况38-43
- 1、明代湖北各地书院数量对比分析38-39
- 2、明代湖北各府进士数量对比分析39-43
- 三、明代黄州的教育与科举人才兴盛的原因43-62
- (一) 移民对黄州教育与科举人才的影响43-48
- 1、“江西填湖广”与移民流入黄州43-45
- 2、人口数量的大增在客观上提高了黄州的科举水平45-46
- 3、江西移民促进了黄州的经济文化教育的繁荣46-48
- (二) 历史文化传统与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48-57
- 1、黄州历史文化的积淀48-53
- 2、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53-57
- (三) 湖北文化地理格局的转变57-62
- 1、湖北交通地理格局的演变57-58
- 2、湖北区域文化格局大环境的变化58-62
- 四、明代黄州教育与科举人才盛况对黄州社会的影响62-70
- (一) 科举教育与社会流动62-64
- (二) 黄州的社会流动64-70
- 1、黄州科举世家的形成64-66
- 2、科举世家的社会地位66-69
- 3、科举世家的变迁与社会风气69-70
- 余论70-71
- 参考文献71-78
- 后记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北星;;《湖北历史文化论集》(二)述评[J];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11期
2 王生炳;;《湖北年鉴》篇目调整及其得失分析[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0年01期
3 萧放;南北混融 东西互摄——湖北民俗文化论[J];东南文化;1993年06期
4 彭恩;;清代湖北经济开发与森林生态环境变迁[J];农业考古;2013年01期
5 宋传银;古代湖北人口发展的空间过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02期
6 王性初;周恩来精神与湖北经济建设[J];党史天地;1998年03期
7 答振益;湖北回族的新生[J];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8 任放;明清湖北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湖北学人[J];湖北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10 夏振坤;;湖北“中部崛起”提法的由来[J];武汉文史资料;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现代生命科学与湖北经济”热点研讨会建议书[A];首届湖北科技论坛主体报告及专家建议书[C];2001年
2 ;“数字湖北与湖北经济”热点研讨会建议书[A];首届湖北科技论坛主体报告及专家建议书[C];2001年
3 ;“南水北调对湖北经济的影响”热点研讨会建议书[A];首届湖北科技论坛主体报告及专家建议书[C];2001年
4 余鑫炎;;进一步发展湖北民营经济的几点思考[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编者的话[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水利分会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蒋祝平;;序[A];中国入世湖北怎么办——加入WTO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C];2000年
7 马费成;王晓光;裴雷;;信息化与推进和谐湖北建设[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杨邦杰;;统筹城乡发展,抓现代农业建小康乡村,,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A];2007中国科协年会院士专家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9 潘峰;;系统调整十大结构 转变湖北发展方式[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10 张必贵;郭建华;范良培;;“数字湖北”工程建设的总体构想[A];新世纪科技与湖北经济发展——2001首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林刚;挑战创新领湖北经济风骚 音乐掌声奏人才强国之歌[N];湖北日报;2004年
2 记者 韩晓玲 实习生 邹倩 李文燕 通讯员 郭晶 周健;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揭牌[N];湖北日报;2012年
3 记者 艾丹;今年湖北经济增长预计将达12%[N];湖北日报;2013年
4 记者 廖志慧;寻找湖北经济增长新动力[N];湖北日报;2013年
5 记者 徐和平 实习生 尹志;为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N];湖北日报;2013年
6 见习记者 王成龙 通讯员 郭小波;用勇气和智慧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N];湖北日报;2013年
7 记者 王云;第四届(2005)湖北经济十大风云人物昨颁奖[N];湖北日报;2005年
8 刘曙甲 刘志伟 陈奇;湖北移动引领信息化大潮[N];科技日报;2006年
9 张真真;上海湖北商会回鄂联谊[N];湖北日报;2007年
10 夏泽宽;五大因素制约湖北工业发展[N];中国信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灵芝;湖北城乡居民消费的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2 刘炜;湖北古镇的历史、形态与保护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张邦科;湖北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徐新桥;湖北电能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培燕;清代湖北汛塘分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闫满;潮起潮落三十年—“八五”以来的湖北美术思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雨蘅;基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湖北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对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4 商量;明代黄州的教育与科举人才论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 陈自才;湖北科技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熊丁;入世对湖北民营经济的影响[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艳;外资对湖北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谷宇;湖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9 段凌燕;湖北三资工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发展思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李小平;高等院校服务湖北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44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944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