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高中生生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01:05

  本文关键词:高中生生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涯发展 高中生 自我同一性 自我价值感 生涯教育 父母期望


【摘要】:2014年,国家出台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该方案突出选择性理念,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选择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科和专业。这一新高考试点方案再次将高中生生涯发展带入了人们的视野。生涯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对各种生活角色、工作职务与休闲活动等综合性生活方式的执行及经验。高中生正处于Eric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青春期”,在这一发展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是高中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反映了个体对过去危机经验和现在思维方式以及未来自我投入的整合程度,它是包含有个体的过去经验、现在的内部品质和能力、未来的社会和个人期望的一个复杂融合体。一个目标明确的生涯发展正是高中生实践自我概念与自我价值、整合其过去与未来所有心理层面的重要工具。在高中生阶段重视生涯规划及生涯发展,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生涯自我概念及较为明确的生涯发展目标,对于高中生今后阶段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我国大陆目前关于生涯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被试群体,对高中生生涯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尚且不多。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高中生生涯发展现状及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的差异;(2)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着眼于生涯发展和另外某个或某几个变量的关系研究,比如自我概念、自我同一性、社会或家庭支持系统、工作经验等。针对当前我国高中生生涯发展方面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拓展:第一,需针对某一地区(例如浙江省)开展大样本的调查,摸清当地高中生生涯发展的现状,以期为该地区开展针对性的高中生涯教育提供实证数据;第二,需进一步构建较为完整的模型来说明个体因素影响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内部作用机制,以及环境系统影响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外部作用机制,以期丰富高中生生涯发展的理论模型。据此,笔者基于Super的生涯发展拱门模式,选择了四个个体因素(自我同一性地位、自我价值感、生涯障碍知觉、生涯适应力)和四个外部环境因素(学校生涯教育参与度、学校生涯教育参与意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期望)构建高中生生涯发展影响因素的内部作用模型和外部作用模型。研究对象包括:浙江省两大地级市(宁波市和金华市)的六所学校共1778名高一、高二学生。研究工具包括:《生涯发展量表(高中职版)》、《生涯阻碍知觉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自我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学校生涯教育参与情况调查问卷(自编)》和《父母期望调查表》。调查方式包括:网上填写和纸质版填写。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和结论:1.高中生生涯发展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高中生生涯发展水平在性别、年级、成绩、生源地、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均有差异;2.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自我价值感作为个体内在因素对生涯发展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自我同一性地位、自我价值感通过生涯适应力和生涯阻碍知觉的中介作用影响高中生生涯发展;4.在学校方面,学校生涯教育参与度通过学校生涯教育参与意愿的中介作用影响高中生生涯发展;5.在家庭方面,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期待对高中生生涯发展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6.总体来讲,高中生生涯发展受到来自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内在因素主要为自我同一性地位、自我价值感、生涯适应力和生涯阻碍知觉,外在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生涯教育参与度、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期待。
【关键词】:生涯发展 高中生 自我同一性 自我价值感 生涯教育 父母期望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1
  • 1. 文献综述11-23
  • 1.1 生涯发展的内涵及测量11-14
  • 1.2 生涯发展理论14-18
  • 1.2.1 Ginzberg的青少年生涯发展阶段理论14-15
  • 1.2.2 Super的生活-生涯发展理论15-16
  • 1.2.3 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理论16-17
  • 1.2.4 Tideman的生涯发展模式17-18
  • 1.3 高中生生涯发展18-23
  • 1.3.1 我国高中生生涯发展的总体特点18
  • 1.3.2 高中生生涯发展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特点18-20
  • 1.3.3 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20-23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23-26
  • 2.1 问题提出23
  • 2.2 研究框架23-24
  • 2.3 研究假设24-25
  • 2.4 研究意义25-26
  • 2.4.1 理论意义25
  • 2.4.2 现实意义25-26
  • 3. 实证研究26-43
  • 3.1 研究一:高中生生涯发展现状调查26-33
  • 3.1.1 目的26
  • 3.1.2 方法26-28
  • 3.1.3 结果28-33
  • 3.2 研究二:个体因素影响高中生生涯发展的作用机制33-37
  • 3.2.1 目的33
  • 3.2.2 方法33-35
  • 3.2.3 结果35-37
  • 3.3 研究三:环境因素影响高中生生涯发展的作用机制37-43
  • 3.3.1 目的37
  • 3.3.2 方法37-40
  • 3.3.3 结果40-43
  • 4. 讨论43-50
  • 4.1 高中生生涯发展的总体水平43
  • 4.2 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43-47
  • 4.3 提高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建议47-48
  •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48-50
  • 5.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7
  • 附录 高中生生涯发展调查问卷(例举)57-62
  • 致谢62-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郭金山,车文博;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3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吴婷婷;杨一平;;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Z1期

5 马兰;张兴红;;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Z1期

6 安秋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4期

7 张建平;刘强;;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及其解除[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8 宫贤平;林向英;;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12期

9 邢辉燕;王琳;张巧明;;毕业后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赵晓红;;国内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薇;;自我同一性状态范式的模型述评[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树青;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分离-个体化、人格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安秋玲;;青少年同伴认同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石莹;;自我同一性——概念和理论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树青;陈会昌;张光珍;;大学生分离-个体化、人格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孙大强;李军素;郑日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感关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陆敏;姚本先;姚本先;;研究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赵娟;;我国城乡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和发展的影响[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雁军;毕月花;罗桑平措;汪念念;;11-24岁藏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英永青;从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浅谈大学生自杀现象[N];山西青年报;2013年

2 申菏亮:主任编辑 秋 实:副编审;制造神秘是恶意的谎骗[N];大众科技报;2003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王斐;青少年在疾风骤雨中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付友;老师批评错了咋办[N];吉林日报;2005年

5 胡晓明 张玲;什么是真正的人格成长?[N];文汇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勾金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2 何静;大学工科新生自我同一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3 胡敏洁;体育类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同一性危机发展现状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年

4 张扬;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团体辅导及其对成就动机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6 田璐敏;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作用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张琴;中职生学校认同感与自我同一性、主观幸福感的特点[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8 白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自我同一性对其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及团体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9 李月宁;高中生生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10 郝慧媛;职高生自我同一性、同伴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51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951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8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