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00:13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乐观 归因方式 心理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抑郁


【摘要】:乐观、心理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个体显著的积极主观体验,个体的因果归因方式和心理健康调节密切相关,乐观水平和归因方式都能够影响个体的心理幸福感,影响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抑郁水平,继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以加深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为指导其提高乐观水平,形成科学正确的归因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信息。 本研究在对乐观和归因方式的内涵、发展历程和测评手段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进行了两个问题的研究:首先,经过开放式问卷、预测和正式施测,编制乐观问卷和归因方式问卷;其次,通过分层整取取样法,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3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使用乐观问卷、归因方式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和Beck抑郁量表考察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和生活满意度、抑郁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乐观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归因方式、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归因方式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乐观、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 2.乐观者的乐观水平、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悲观者,抑郁水平显著低于悲观者。 3.在归因方式的自身性维度上,乐观者、悲观者对可控性低水平、中水平、高水平事件的归因方式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在归因方式的持久性和整体性维度上,乐观者、悲观者在可控性低水平事件的归因方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中水平、高水平事件上,悲观者的归因方式比乐观者更悲观。 5.归因方式对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通过乐观为中介变量的;乐观直接影响抑郁、生活满意度;乐观与归因方式之间的影响模式是双向的。
【关键词】:乐观 归因方式 心理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抑郁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44.2
【目录】:
  • 第1章 引言10-11
  • 第2章 文献综述11-23
  • 2.1 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研究概述11-16
  • 2.1.1 乐观概念11-12
  • 2.1.2 心理幸福感的概念和测量12-13
  • 2.1.3 乐观与心理幸福感13-15
  • 2.1.3.1 乐观与身体健康相关的心理幸福感13-14
  • 2.1.3.2 乐观与身体健康无关的心理幸福感14-15
  • 2.1.4 乐观的研究方法15-16
  • 2.2 归因方式研究概述16-23
  • 2.2.1 归因方式的概念16-17
  • 2.2.2 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17-18
  • 2.2.3 乐观、归因方式与生活满意度、抑郁的影响模式研究18-19
  • 2.2.4 归因方式的研究方法19-23
  • 2.2.4.1 内容分析法19-20
  • 2.2.4.2 自陈问卷法20-23
  • 第3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假设23-27
  • 3.1 问题提出23-25
  • 3.1.1 乐观23-24
  • 3.1.2 归因方式24-25
  • 3.2 研究意义25
  • 3.3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25-27
  • 3.3.1 研究目的25
  • 3.3.2 研究问题25-26
  • 3.3.3 研究假设26-27
  • 第4章 研究设计27-31
  • 4.1 被试选取27
  • 4.2 研究工具27-29
  • 4.2.1 乐观问卷27-28
  • 4.2.2 归因方式问卷28-29
  • 4.2.3 生活满意度量表29
  • 4.2.4 Beck抑郁量表29
  • 4.3 研究程序29-30
  • 4.4 数据管理和分析30-31
  • 4.4.1 数据管理30
  • 4.4.2 数据分析30-31
  • 第5章 结果与分析31-41
  • 5.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31-34
  • 5.1.1 乐观问卷的信度与效度31-33
  • 5.1.1.1 乐观问卷的结构31-32
  • 5.1.1.2 乐观问卷的信度32
  • 5.1.1.3 乐观问卷的效度32-33
  • 5.1.2 归因方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33
  • 5.1.2.1 归因方式问卷的信度33
  • 5.1.2.2 归因方式问卷的效度33
  • 5.1.3 生活满意度、抑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33-34
  • 5.2 相关分析34
  • 5.3 差异性检验34-37
  • 5.3.1 乐观者、悲观者的乐观水平差异检验34-35
  • 5.3.2 乐观者、悲观者的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水平的差异检验35
  • 5.3.3 乐观者、悲观者的归因方式的差异检验35-37
  • 5.3.3.1 乐观者、悲观者在自身性维度上的归因特点35-36
  • 5.3.3.2 乐观者、悲观者在持久性维度上的归因特点36
  • 5.3.3.3 乐观者、悲观者在整体性维度上的归因特点36-37
  • 5.4 乐观、归因方式与生活满意度、抑郁的影响模式研究37-41
  • 第6章 讨论41-49
  • 6.1 乐观者、悲观者的乐观水平的差异性讨论41
  • 6.2 乐观者、悲观者的归因方式的差异性讨论41-43
  • 6.2.1 乐观者、悲观者在自身性维度上的归因方式差异41-42
  • 6.2.2 乐观者、悲观者在持久性、整体性维度上的归因方式差异42-43
  • 6.3 乐观、归因方式与生活满意度、抑郁的关系讨论43-44
  • 6.3.1 乐观与生活满意度、抑郁的关系43
  • 6.3.2 归因方式与生活满意度、抑郁的关系43-44
  • 6.4 乐观、归因方式与生活满意度、抑郁的影响模式讨论44-47
  • 6.4.1 归因方式对抑郁的影响以乐观为中介变量44-45
  • 6.4.2 乐观直接预测抑郁45
  • 6.4.3 归因方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乐观为中介变量45-46
  • 6.4.4 乐观直接预测生活满意度46
  • 6.4.5 乐观、归因方式之间的影响模式是双向的46-47
  • 6.5 本研究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启示47-49
  • 第7章 结论49-50
  • 第8章 再思考与后继研究50-51
  • 参考文献51-57
  • 附录157-58
  • 附录258-60
  • 附录360-62
  • 附录462-63
  • 附录563-67
  • 附录667-69
  • 附录769-70
  • 致谢7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石国兴;林乃磊;;班级辅导对改善初中生乐观心理品质的实验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03期

2 徐远超;吴大兴;龚勋;;大学生的乐观倾向与生活满意度、焦虑、抑郁的关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6期

3 袁立新;林娜;江晓娜;;乐观主义-悲观主义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徐远超;龚勋;陈尚;;大学生乐观倾向调查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徐远超;;国内外乐观主义研究热点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袁莉敏;张宏宇;李健;;乐观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08期

7 徐远超;吴大兴;徐云轩;张积标;;乐观-悲观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远超;吴大兴;龚勋;;大学生的乐观倾向与生活满意度、焦虑、抑郁的关系[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邓稳根;人格测验的项目反应过程与数据分析方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逸龙;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其中介、调节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晓静;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解释偏向[D];河南大学;2011年

2 牛聪聪;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乐观倾向的干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肖玉兰;高职生气质性乐观、归因风格现状与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萍霞;军校大学生生活事件、气质性乐观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积标;大学生素质性乐观和悲观神经机制的LDAEP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项漪;初中生乐观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素玲;大学生解释风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晓丽;大学生积极幻想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王可晖;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雨晨;医护人员的乐观人格倾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1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1021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3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