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6:12
本文关键词: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
【摘要】: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投资,受教育者从中获得货币性收益,为未来消费提供保障,从而提高个人一生的福利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实际上,教育对个人不仅存在货币性回报,还能够产生多种非货币性收益。本文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视角考察教育的非货币化代际效应,对于准确理解教育的价值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利用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女性受教育状况以及儿童健康发展情况,进而了解我国女性教育与儿童健康的基本事实。(2)就母亲教育对儿童健康影响的发生机制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与说明。(3)构建相关理论模型,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就母亲教育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进行价值估计。(4)对母亲教育的代际健康产出效率进行评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时期各影响因素贡献度的变化。 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获得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参考价值的结论: 第一,随着国家对女性受教育权的重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依然落后于男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女性教育水平的差异仍比较大。儿童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营养不良现象依旧存在。城市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营养状况均优于于农村儿童。不同省份的儿童在健康方面也表现出较大差距。 第二,投资于女性教育能够产生显著的代际效应。母亲的教育程度越高,照料儿童的能力可能越强,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就越好。其作用机制表现为:教育一方面能够增加女性的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增强女性在家庭中的谈判地位与自由选择的权力;另一方面,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女性分配和利用资源的效率,从而对儿童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第三,通过理论模型的构建,本文认为母亲用于照料儿童的时间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等于教育增加收入、消费所带来的边际价值与母亲教育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所产生的边际效用之和。即,母亲接受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对母亲照料儿童时间的某种程度的替代。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93—2006年7381个儿童样本的回归结果表明,不同教育水平的母亲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母亲对儿童健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母亲若未完成小学教育,对儿童健康具有负面效果。母亲若未完成初中教育,则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不显著。从教育收益看,高中教育的收益率最高,其次为高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收益率占第三位。母亲教育还能够对社区其他儿童的健康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对教育的价值估计结果显示,就儿童健康产出而言,母亲教育的价值随教育程度的差异而发生变化,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母亲的价值超过1000元,约为仅受过义务教育的母亲的2倍。 第四,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1993年156个样本、1997年247个样本、2000年368个样本、2004年423个样本、2006年356个样本,将家庭健康系统视为儿童健康生产决策单元,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对样本地区母亲教育的代际健康生产效率进行评测,平均来看,母亲教育代际健康产出效率比较低,存在效率损失。笔者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年份各影响因素贡献度的变化,结论如下:母亲教育的代际健康生产效率因地区、城乡差异而不同;作为母亲健康知识获取来源之一的姐妹的作用对该产出效率的影响逐渐减小。 本文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视角研究教育的非货币性代际效应,对于准确估计教育“真实”的回报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可概括为: 第一,基于非货币性的角度为教育收益理论提供研究新视角。本文从儿童健康方面考察母亲教育的非货币化代际溢出效应,为教育的“千秋之利”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第二,探索性分析同一教育水平在代际健康方面产生不同效应的问题。本文详细探讨了处于同一教育程度不同年级的母亲对儿童健康影响的差异,并用家际调查数据加以佐证,由此得到的实证结论将更为客观与合理。 第三,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所提出的促进教育平等、提高教育质量、丰富成人教育内容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母亲教育 非货币性收益 代际效应 儿童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8
【目录】:
- 中文摘要15-17
- ABSTRACT17-19
- 第1章 导论19-26
- 1.1 问题的提出19-21
- 1.1.1 研究背景19-20
- 1.1.2 研究对象20-21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21-22
- 1.2.1 研究目标21-22
- 1.2.2 研究意义22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22-24
- 1.3.1 基本思路22-23
- 1.3.2 研究方法23-24
- 1.4 基本概念界定24
- 1.4.1 教育24
- 1.4.2 儿童24
- 1.4.3 健康24
- 1.5 主要创新点24-26
- 第2章 理论模型与文献评述26-42
- 2.1 理论模型26-35
- 2.1.1 理论基础:时间分配理论26-29
- 2.1.2 教育的生产效率模型29-32
- 2.1.3 教育的分配效率模型32-34
- 2.1.4 教育在生育数量—质量模型中的作用34-35
- 2.2 相关实证研究评述35-42
- 2.2.1 关于教育非货币性收益的研究评述35-38
- 2.2.2 教育对儿童健康代际影响的研究评述38-42
- 第3章 中国的女性教育与儿童健康:基本事实42-62
- 3.1 中国的女性教育42-48
- 3.1.1 中国女性教育制度的历史变迁42-45
- 3.1.2 中国女性教育水平的比较分析45-48
- 3.2 中国的儿童健康48-61
- 3.2.1 儿童健康的衡量标准48-51
- 3.2.2 中国儿童健康的发展趋势51-55
- 3.2.3 中国儿童健康水平的地区比较与聚类分析55-61
- 3.3 本章小结61-62
- 第4章 女性(母亲)教育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机制62-72
- 4.1 教育增加女性的知识资本62-64
- 4.1.1 教育提高女性的识字计数能力62-63
- 4.1.2 教育直接增加女性的健康知识63-64
- 4.2 教育增加女性的社会资本64-66
- 4.2.1 教育增加女性的结构性社会资本65
- 4.2.2 教育增加女性的认知性社会资本65-66
- 4.3 教育提高女性的收入水平66-67
- 4.4 教育提高女性行为选择的自由67-69
- 4.4.1 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更倾向于自主选择配偶67-68
- 4.4.2 教育能够使女性更有效地控制家庭规模68-69
- 4.5 教育提高女性的资源分配与利用效率69-70
- 4.5.1 教育提高女性的资源分配效率69-70
- 4.5.2 教育提高女性的资源利用效率70
- 4.6 本章小结70-72
- 第5章 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模型构建、经验分析与价值估计72-91
- 5.1 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存在非线性关系的可能性原因72-74
- 5.1.1 认知技能的差异72-73
- 5.1.2 健康知识获得差异73
- 5.1.3 教育质量差异73-74
- 5.2 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74-82
- 5.2.1 基本模型构建74-76
- 5.2.2 数据来源与选取76-77
- 5.2.3 主要变量定义与描述77-82
- 5.3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82-87
- 5.4 教育对儿童健康影响的价值估计87-89
- 5.4.1 教育价值估计的方法说明87-88
- 5.4.2 价值估计结果88-89
- 5.5 本章小结89-91
- 第6章 对母亲教育代际健康生产效率的评测91-106
- 6.1 效率测度模型说明91-95
- 6.1.1 CCR模型92-94
- 6.1.2 BCC模型94-95
- 6.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95-97
- 6.2.1 变量选取95-96
- 6.2.2 数据说明96-97
- 6.3 对母亲教育代际健康生产效率的分析97-105
- 6.3.1 技术效率分析97-98
- 6.3.2 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98-105
- 6.4 本章小结105-106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106-113
- 7.1 全文总结106-107
- 7.2 对策建议107-112
- 7.2.1 缩小教育的性别差异107-108
- 7.2.2 减小女性教育的地域差距108-110
- 7.2.3 提高教育质量与产出效率110-111
- 7.2.4 丰富成人教育项目内容111-112
- 7.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112-113
- 参考文献113-124
- 致谢124-125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125-12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2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栗会荣;迁移与儿童身体健康[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01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00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