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族群文化与海外华文教育
本文关键词:海外华人族群文化与海外华文教育
【摘要】:海外华人族群文化导源于中华文化,就其原始形态而言,中华文化是源,海外华人文化是流。就其母国中国而言,随着其对国际社会与国际市场活动的积极参与,以全面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弘扬中华文化来发展软实力是一回事,支持海外华人文化从中华文化的母胎脱体而出、成为当地社会的族群文化又是一回事。由中国国家汉办倡导的面向各国民众的汉语国际推广,与海外华人为弘扬本族群文化而主导的面向华裔子女的华文教育,二者之间各有侧重,既不应混淆,亦不可相互替代。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社会学系;福建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汉语国际推广 海外华人 族群文化 华文教育
【基金】: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项目(05JA840012)
【分类号】:H195;G749.2
【正文快照】: “海外华人族群文化”是研究当代中华文化要素、特点与传播的题中应有之意。中国人移民海外,源远流长。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并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立足、立业、发展,与之如影随行的源自中华母国的中华文化,也在与移入地本土异文化的互动中,程度不同地发育成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欢;华人移民荷兰开端考[J];八桂侨刊;1993年01期
2 董英华;浅析新加坡政府的华语政策变迁[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王元林,邓敏锐;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廖小健;海外华侨华人与反法西斯战争[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03期
5 朱东芹;十九世纪的华人私会党与马来亚锡矿业[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2期
6 黄静;潮汕与中国传统侨乡:一个关于移民经验的类型学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1期
7 张国雄;从粤闽侨乡考察二战前海外华侨华人的群体特征——以五邑侨乡为主[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2期
8 李明欢,江宏真,俞云平;一个旅欧新侨乡的形成、影响、问题与对策——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新侨乡调研报告[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4期
9 邓兰华,张红;俄罗斯华侨华人与俄联邦的移民政策[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02期
10 李明欢;;隔洋情怀:欧洲的东南亚华裔与海洋亚洲[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2 马永明;论外部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以香山籍归侨为例[D];暨南大学;2004年
3 向军;晚清华侨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廖小健;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颜春龙;海外华文传媒与华人文化认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赵俊亚;旅俄华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余丰;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厦门湾的历史变迁[D];厦门大学;2007年
8 叶兴建;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商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婧;世界交往新潮与中国主动走向世界机遇的错失:1760—1840[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邓建光;二战前新、马华商及其经贸网络的形成、发展与变化[D];厦门大学;2001年
3 颜泉发;分流与整合[D];暨南大学;2002年
4 孟庆梓;改革开放后海外新移民与农村社会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日升;亭江美国小公民问题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玉红;当代新加坡中国大陆留学生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许迎春;新加坡华语特色词语考察[D];暨南大学;2006年
8 张冰慧;欧盟国家移民政策及其对中国新移民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6年
9 林婀苗;美国、日本和新加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因素比较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10 仲微;东南亚华侨汇款与近代福建地区侨乡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胜林;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与学科特性初探[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周聿峨;国际关系变化中的海外华文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3 薛永盛,曹明龙;拓宽域外华人教育刍议[J];黑河学刊;2002年04期
4 宋新军;;关于侨生的伦理美学教学[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梅显仁;海外华文教育的振兴[J];八桂侨刊;1998年03期
6 康乃美;陈震;;充分发挥侨联优势 大力发展华文教育[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张战胜;试论新形势下侨校的使命与导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1999年02期
8 赵阳;让每个儿童都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访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郑福明博士[J];教育导刊;2002年12期
9 李嘉郁;论华文教育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04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明德;如何引导孩子中文读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2 美国洛杉矶越华中文学校校长 陈春生;海外华教园地贫瘠不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孙青倩;家庭语境:中化还是西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吴梅;辛勤耕耘 期盼收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朱华钧;不能让孩子忘记祖籍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本报记者 聂传清;“在家教育”:华裔家庭里的新事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7 本报记者 许似亮;家庭教育,变功利心态为“花苞心态”[N];汕头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平;为华人新生代“寻根”敞开大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明罡;近代南洋华侨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武在争;从排斥、隔离到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24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02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