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01:22

  本文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院校 多元文化 定位


【摘要】: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发展模式,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为发展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而采取的一种教育选择,是一类特殊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服务于人口居于少数的各少民族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我国目前一共有13所民族院校,创建于不同时期,分布于不同区域。 本文着眼于民族院校产生、发展轨迹,详细阐述了民族院校的历史与发展、地位与作用、文化与认同以及未来变革的基本内涵。民族院校的建立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社会和教育背景,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内容,另一方面也创造性地发展了针对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高等教育教学特殊模式。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民族院校培养了大批各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了各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维护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国家稳定统一。 民族院校因为其特殊的建立背景而具有特殊的办学定位,是对多民族国家中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促进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促使民族院校发展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新的时期,随着我国科教兴国、西部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确立和实施,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彰显及对文化多样性的更深理解,民族院校一方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和自身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重新梳理民族院校产生与发展的政治、社会及文化背景,明确民族院校的特定内涵特征,分析民族院校的真实生存与发展状态,了解民族院校局内人和局外人对民族院校的认知和期望,明确民族院校未来变革与发展定位,以更好地促进民族院校实现其独特价值,更好地丰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如何在进一步巩固自身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明确新时期发展定位,是民族院校新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将民族院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专门研究,很有必要而且很迫切。民族院校发展的六十多年,也是中国社会变迁发展十分剧烈的时期。在当今全球化、本土化口号的激辩下,理清民族院校发展的文化、政治、教育特殊涵义、特征及功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本论文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力图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通过研究者对民族院校这一对象的亲身体验和对相关对象的调查,探求民族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道路。 本论文力求在如下方面有所新意:从整体角度系统全面地阐述民族院校的建立和发展之历史轨迹,还原并分析民族院校建立的深刻历史和现实背景;从理论建构角度分析民族院校发展模式,具体从政治角度、文化角度和教育角度三个层面阐述了民族院校建立的必要性;从类型分布、地理格局、自我和他者对民族院校的认同等角度阐述了民族院校基本特征并提出了未来变革发展之思路。
【关键词】:民族院校 多元文化 定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759.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绪论8-12
  • 一、研究缘起8-10
  • 二、研究目的10
  • 三、研究方法10
  • 四、基本概念10-12
  • 第一章 民族院校的产生12-33
  • 第一节 历史的轨迹12-20
  • 一、民族院校的发端—延安民族学院12-15
  • 二、民族院校的重建—中央民族学院15-16
  • 三、民族院校的壮大—若干民族学院16-19
  • 四、民族院校的嬗变—民族大学发展19-20
  • 第二节 政治的诠释20-23
  • 一、为着革命胜利目的培养政治干部20-21
  • 二、为着民族团结进步目的培养政治干部21-23
  • 第三节 文化的诠释23-27
  •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与现实23-24
  • 二、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4-25
  • 三、中国现实情境下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25-27
  • 第四节 教育的诠释27-33
  • 一、教育主体的文化背景27
  • 二、教育的民族性27-29
  • 三、教育的文化性29-33
  • 第二章 民族院校的发展33-55
  • 第一节 民族院校的地理格局33-41
  • 一、时代政治发展的要求34-35
  • 二、民族地区发展的要求35-36
  • 三、地理格局的具体阐述36-40
  • 四、地理格局的基本特点40-41
  • 第二节 民族院校的类型分布41-45
  • 一、从管理体制角度41-42
  • 二、从地理分布角度42
  • 三、从创建模式角度42-43
  • 四、从学科类型角度43-45
  • 第三节 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45-50
  • 一、革命战争时期45
  • 二、20世纪50-60年代45-47
  • 三、20世纪70-80年代47-48
  • 四、20世纪90年代至今48-50
  • 第四节 民族院校的教学模式50-55
  • 一、延安民族学院教学模式50
  • 二、中央民族学院教学模式50-51
  • 三、民族院校整体教学模式特征51-55
  • 第三章 民族院校的功用55-77
  • 第一节 民族院校的地位55-59
  • 一、高等教育的本土创新56-57
  • 二、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57
  • 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57-58
  • 四、知识传承的重要基地58-59
  • 第二节 民族院校的功用59-66
  • 一、民族院校的特殊功用59-64
  • 二、民族院校的发展成就64-66
  • 第三节 民族院校的文化66-70
  • 一、民族院校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66-67
  • 二、民族院校文化的具体体现67-70
  • 第四节 民族院校的认同70-77
  • 一、关于民族院校认同的调查70-75
  • 二、关于调查结果的分析75-77
  • 第四章 民族院校的变革77-88
  • 第一节 民族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77-84
  • 一、民族院校面临的机遇77-79
  • 二、民族院校面临的挑战79-84
  • 第二节 民族院校的变革与发展84-88
  • 一、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84-85
  • 二、从民族院校自身发展的角度85-88
  • 主要参考文献88-91
  • 附录191-92
  • 附录292-93
  • 后记93-9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94-9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洛绒郎加;;民族地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9期

2 周立刚;贾秦;张慧芳;;构建民族院校共青团一体两翼工作模式——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包永全;“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生数学学习态度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严江立;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刘华薇;民族双语背景下蒙语授课生的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金雨;我国民族院校国际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46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046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2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