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蒙古族学校教育中“避蒙趋汉”现象生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8 09:26

  本文关键词:蒙古族学校教育中“避蒙趋汉”现象生成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蒙古族学校教育 “避蒙趋汉”现象 生成机制 文化传承


【摘要】:蒙古族学校教育在培养蒙古族人才、传承蒙古族文化、实现蒙古民族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学生放弃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不在蒙古族学校就读而选择普通学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学术界一般将此现象称为“避蒙趋汉”现象。普通学校同样承担培养人才的重任,但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才、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学校独有的功能,是普通学校无法替代的。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学生放弃了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蒙古族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未来的蒙古族文化将由谁传承?如何传承?在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和地方均出台政策保障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掌握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应该有利于蒙古族学生的发展,而且从民族情感归属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蒙古族学生也应该倾向于蒙古族学校,但他们为什么放弃了本民族学校?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的选择?这个现象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该怎么办? 以往对蒙古族学校教育的研究大多从语言学视角进行分析,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学校授课语言和课程改革等方面,缺乏将蒙古族学校的发展放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动态研究。蒙古族学校教育中的“避蒙趋汉”现象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但多是对该现象的表象梳理或对其危害的阐释,缺乏深入基层的核实和论证,缺乏对其成因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因此难以把握问题的实质。为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应用文化变迁理论和文化共生教育理论,采用田野考察、比较研究等方法,对“避蒙趋汉”现象的生成机制展开研究。 本研究以蒙古族学生放弃蒙古族学校而选择普通学校为主线,围绕传承民族文化与适应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采用共时态和历时态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对“避蒙趋汉”现象进行现状调查以及历时性考察,分析该现象在各历史阶段的表现和特征,为提炼影响该现象形成的因素奠定基础;通过将“避蒙趋汉”现象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趋避”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该现象的普遍性,凸显对该现象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拓宽研究视野,深入把握“趋避”现象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形成“避蒙趋汉”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对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最终揭示出“避蒙趋汉”现象的生成机制,找到蒙古族学校教育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实现蒙古族文化在学校中的有效传承。 本文认为,首先,“避蒙趋汉”现象在内蒙古地区普遍存在,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的形态、特征以及程度不同;其次,“趋避”现象是文化融合现象,在藏、维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中同样存在,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有愈加严重之势;再次,影响“趋避”现象形成的因素有制度、学校、家庭、学生个体等。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对民族学生的选择具有引导性的作用,部分政策保障了蒙语授课学生的利益,但部分政策冲击了蒙古族学生学习蒙语的积极性。非正式制度中,蒙汉人口的结构比例的变化、蒙古族生产方式的变迁、蒙古族文化自身的特点等都潜在地、间接地发挥着影响作用;学校是学生直接面对的选择对象,蒙古族学校的民族特色和教育质量影响学生的选择;蒙古族家庭是影响学生选择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家庭结构、教育成本与收益以及家长所处的社会阶层影响学生对学校的选择;蒙古族学生是学校的选择主体,其自身心理因素、价值取向等起影响作用。 研究认为“避蒙趋汉”现象是如上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个别因素会起主导作用。该现象反映了蒙古族学生选择学校中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而未来蒙古族学校教育的出路在于突出其应有的民族特色,培养“蒙汉兼通”的现代化人才,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59.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志远;;蒙古族中小学“生源萎缩”现象:一个亟待深化研究的课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8期



本文编号:1199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199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a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