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出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当下已到了紧迫阶段。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农民工、培训机构各自的利益、目标、行为严重不一致。解决的对策在于:建立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基金,形成"五险二金"制度;明确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确立培训市场主体,逐步形成国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保障农民工培训市场有效运行。
【作者单位】: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
【分类号】:C975
【正文快照】: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溯源在相关期刊论文(CNKI)中,我们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有132篇学术文献,其中德国Springer期刊数据库中的外文文献10篇,中文文献共计122篇(见表1)。表1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中文学术文献统计一览表在122篇中文文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蔡f ;;为什么“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再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2 李功奎;何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府定位分析[J];农业经济;2006年04期
3 刘平青,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敖德玉;黄雪梅;周相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影响——对农民外出打工现象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2 吕德宏;李平女;;新形势下农民职业教育需求调查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3 王会钧;王珊珊;;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8期
4 张林山;;城镇化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彭移风;;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和优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石永昌;黄宗远;;对我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现象的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丁宪浩;;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J];财经科学;2006年10期
8 于伟;秦玉友;;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王艾青;;过度劳动及其就业挤出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10 叶必锋;;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探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严霄云;魏钦恭;;从“自在”到“自为”:农民工到新产业工人的维权历程[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筠;徐冬梅;余昕;袁锐;;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智勇;;低廉工资、最低工资立法与农民工就业[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郭金兴;;经济转型、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及其解释[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5 刘永泉;;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秀华;中国二元教育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2 王艾青;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中部崛起[D];西北大学;2006年
4 刘大卫;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西华;新型农民创业培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詹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李功奎;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与农民收入[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张爱婷;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赵树坤;社会冲突与法律控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熊彩云;农民工定居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婷婷;职业技能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王怀兴;中国农民工培训的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姜颖;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失业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郭敏;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及其影响[D];贵州大学;2006年
5 孙玲;农民工的利益诉求与政府整合能力的提升[D];郑州大学;2006年
6 沈菊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刘家富;黑龙江省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8 李静娟;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芳日;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对社会分层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李晓芳;最低工资制度对我国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桂萍;农民工培训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11期
2 张博;以职业教育推进农民工城市化[J];甘肃科技;2005年08期
3 蔡f ,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4 詹亚,邓桦;现行民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5 雷世平,姜群英;农民工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5年01期
6 李森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成人教育[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06期
7 李湘萍;富平模式:农民工培训的制度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2期
8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04期
9 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年04期
10 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东涛;乡镇企业的经济调查及其理论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2 蒙晨,邹农俭;关于亦工亦农阶层状况的调查[J];人口学刊;1985年04期
3 陈伟华;冯玉祥积极倡导职业培训[J];教育与职业;1986年06期
4 沈冰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价值观的变化[J];社会学研究;1986年01期
5 吴旭华;;广州青年合同工调查[J];青年研究;1986年11期
6 何东霞;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双重使命[J];求索;1989年06期
7 辛泽;赞歌中的警铎声——读《秋之惑》和《枸桃树》[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8 李永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态势及其对策[J];浙江社会科学;1989年05期
9 ;职教信息[J];教育与职业;1989年10期
10 陆学艺;重新认识农民问题——十年来中国农民的变化[J];社会学研究;198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仲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供销合作社的作用[A];全国市场经济与商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2 李仁裕;吴准;;144例生产事故分析[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3 钱汶;陆纯明;;94例凶杀案司法精神病鉴定分析[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胡灿;;我国建筑安全发展研究与对策[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熊盛文;;六管齐下 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梁青龙;;再就业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席蔚菁;;盲人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施教原则[A];中国盲人按摩学会医院管理工作委员会及教育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李青;;对贵州流动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学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铁;张文海;;筑养路机械“蛙式”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筑路机械学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徐鸣;;论民营企业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效玉 谭禄宏 叶子;施工不忘环境美[N];中国企业报;2000年
2 特约记者 林静 通讯员 赵敏 鲜春章;外出农民工 汇钱都带税[N];中国税务报;2000年
3 ;淮北市加大依法裁决力度[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付忠;京城出租车业问题多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5 赵欢;形式新颖独特 内容实用精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6 徐国华;培训工作唱好“三部曲”[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7 刘如春;广东成立珠宝首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N];中国黄金报;2000年
8 叶立梅(作者系北京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副研究员);“民工潮”与北京的城市化[N];北京日报;2001年
9 孟德如;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N];中国财经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李燕铭;实践教学基地:质量和特色的保证[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子玮;樊援的绳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叶旭军;城市外来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刘晓峰;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邢古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彭效军;西部开发中增长极的集聚和扩张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6 黄玉捷;内生性制度的演进逻辑[D];复旦大学;2004年
7 杨思远;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D];浙江大学;2005年
9 于凤荣;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吴靖;中国城市化制度障碍与创新[D];西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昌宜;明清徽州宗族教育研究[D];安徽大学;2001年
2 吴伟;重庆市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D];安徽大学;2003年
4 戴燕;肥东县春节返乡农民工日常生活考察[D];安徽大学;2003年
5 曹义宏;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冲突[D];安徽大学;2003年
6 谭正萍;成都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樊雅丽;关于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伦理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洪伟;企业文化与企业教育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罗亚莉;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心理的社会价值[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10 徐志e,
本文编号:1325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325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