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家庭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4 04:27

  本文关键词:家庭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分析 出处:《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家庭 未成年人 偏差 越轨行为


【摘要】:在家庭因素的视角中,可以通过对家庭规模与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管教态度/教养方式、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与未成年人偏差/越轨行为间关系的分析,从而揭示家庭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家庭规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关系与未成年人犯罪存在负相关。
[Abstract]:In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factors, family size and structur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the family, attitude / rearing style of family discipline can be adopted.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minor deviation / deviant behavior, thus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actors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from whic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amily size.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the family, family upbringing,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D669.5;G78
【正文快照】: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团体,被社会学家认为是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之一。家庭教导未成年子女学习是非观、社会控制能力,以及尊敬权威、社会规范等,但是如果家庭没有办法提供未成年子女这些功能,未成年子女则容易受到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暴力行为等偏差行为的诱导。犯罪学家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蔡建红;犯罪青少年父母的教养方式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邱格屏;当代女性犯罪心理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01期

2 邱格屏;当代妇女犯罪心理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年01期

3 刘应君,秦国文;从控制理论看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2期

4 许兴荣;犯罪案前心理全景酝思博弈论[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龚胜生,熊琳;旅游犯罪学:定义、领域、方法与意义[J];旅游学刊;2002年02期

6 陈兴良;犯罪存在的个体解释[J];中外法学;1995年04期

7 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8 公桂兰;赵金霞;王美芳;;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9 邱昌建 ,方进博;成年罪犯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伍业光;;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在中国的应用[A];江苏民政医学2000论文资料汇编[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金星;论诱惑侦查[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熊琳;旅游犯罪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彦东;遏制当前我国突出刑事犯罪的管理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3 郭玉川;社会控制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和丽梅;在押青少年罪犯的人格特征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汗青;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刘晓勇;刑讯逼供现状、生成原因之解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单玲玲;创造力内隐观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张志峰;遏制刑讯逼供之我见[D];山东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坚,杨德森,龚耀先;违法犯罪青少年家庭特征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惠颖;;对谁都说不[J];大众心理学;2003年07期

2 ;如何与孩子沟通?[J];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11年03期

3 方豪;;子女患多动症 父母怎么办?[J];大众心理学;2006年07期

4 周颖;;浅析家庭德育主观环境的优化[J];学习月刊;2011年12期

5 刘霞;在“三边互动”中寻求家庭教育的新发展[J];中学教育;2003年09期

6 杜亚松;汤震宇;;从儿童心理门诊看亲子关系[J];大众心理学;2004年11期

7 ;主持人语[J];少年儿童研究;2011年17期

8 陈学慧;;良好个性与家庭的关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9 刘惠玲;;家庭德育教育浅谈[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7期

10 张怡;;看洋媳妇教子[J];大家健康;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吉芝;周梦玲;刘理;;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促进“双合格”家庭教育——基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环境比较研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杜雄柏;万志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尽快恢复和完善工读教育[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国泉;;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作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4 杨忠健;;开展家庭心育 创学习型家庭[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5 刘进光;;建设“学习型家庭”的设计与实践[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赵国泉;;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邓喜云;梁云裕;;家庭中的浪费现象调查报告[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秦丽丽;;我家有个不快乐的小孩——混合型家庭个案[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章飞;;骨干教师亲子共创学习型家庭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10 朱惠静;;重组家庭子女的青春期教育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小芳;怎样做合格的父母[N];人民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美桢;有多少家教可以重来[N];福建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鲍丹;为农家子弟再续“课堂”[N];人民日报;2005年

4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苏林雁;引导孩子走出“对立”阴影[N];健康报;2007年

5 陈锡铿;给家庭注入科学育儿观[N];厦门日报;2006年

6 乐善耀;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幸福”[N];铁岭日报;2006年

7 黄启艳;在家庭里创造一个文化世界[N];中山日报;2008年

8 泽普二中 刘英;关于孩子的家庭教育[N];喀什日报(汉);2007年

9 本报记者 卢拥军 实习生 王真真;家长要为孩子作出表率[N];平顶山日报;2007年

10 王更;郭文邺:愿你做一位成功的家长[N];石家庄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蔡苔芬;教育与温馨家庭的营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江宇;家庭社会化视角下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文兰;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陈海芹;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干预初中生亲子冲突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3 汪秋月;农民素质对其家庭成员教育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4 张东;中心城市学习型家庭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佳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小学生适应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丽;学习型家庭构建之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7 高燕;学习型家庭的理论研究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曹红战;试析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曹旭东;大冶市农村隔代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南;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实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22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422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9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