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特殊学校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4 14:42

  本文选题:特殊学校 + 教师 ; 参考:《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2期


【摘要】:本研究对特殊学校教师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从总体上讲 ,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是积极的 ,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够理解或偏见 ,甚至存在对残疾人拒绝、隔离的倾向。盲校教师的态度相对其他三类特殊学校的老师来说最积极 ,聋校教师的态度最消极。目前随班就读师资的培训对提高特殊学校教师对随班就读的认识有一定作用 ,但一般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对提高特殊学校教师对随班就读的认识作用不大。教师的性别、所教的科目、职称、年龄等因素对特殊教师的态度影响不显著
[Abstract]:This study analyzed the attitude of teachers in special schoo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titude of teachers towards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s positive, but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lack of understanding or prejudice, and even the tendency to reject and isolate the disabled. The attitude of teachers in blind schools is the most positive than that in other three special schools, and the attitude of teachers in deaf schools is the most negative. At present,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studying in class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special school teachers, but the general training of speci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has little effect on improving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studying in special schools. The gender of teachers, subjects taught, title, age and other factors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attitude of special teachers.
【作者单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分类号】:G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霞光;培智学校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韦小满,袁文得;关于普小教师与特教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3期

2 彭霞光;培智学校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4期

3 张宁生,陈光华;再论融合教育:普小教师眼中的“随班就读”[J];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02期

4 华国栋;加强教育研究 促进随班就读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5期

5 钱丽霞,江小英;对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5期

6 肖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3期

7 卿素兰,刘在花,杨希洁,赫尔实;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与评价探析(I)[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10期

8 陈光华;;对视障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态度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12期

9 陈光华;张杨;石颖;王璐;吴盈盈;;我国大陆随班就读态度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云英;全纳教育的元型[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2期

2 沈玉林;;贯彻《义务教育法》 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 随班就读:特教发展新策略 全国暨江苏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J];现代特殊教育;1994年04期

3 陈云英;国家教委“九五”课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效果评估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3期

4 徐白仑;内蒙古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支持体系[J];内蒙古教育;2001年01期

5 刘岩华;谈低视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京教育;1994年Z2期

6 彭霞光;培智学校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4期

7 陈荣弟;;共享成果 勾画蓝图——全国智障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研讨会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2010年12期

8 朱佳妮,姚莉萍,陈超翰;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学校范围内社会支持现状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5期

9 ;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持续发展——山东省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09年02期

10 吴永玲;;研教结合 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J];现代特殊教育;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芮;;精心培育随班就读生[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学富;;我校是怎样抓好随班就读工作的[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付莉;;创造条件 回归主流——浅谈随班就读聋儿的幼小衔接[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蓉;;特殊教育中的随班就读教育[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苏秀玲;;全纳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刘在花;;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特点的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李红菊;梁海萍;;随班就读与特殊学校中智力落后儿童的比较[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周海霞;;齐心协力共同促进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沈克俭;季春萍;;浅谈“智残”学生随班就读中的一些做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10 杨美英;;加强特殊学校管理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A];盲人按摩教育、医院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晓蓓;让残疾儿童就学不再有障碍[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记者  吴轶群;有残余听力的孩子该去普通学校还是特殊学校[N];嘉兴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荣肖磊 仝静海;特教学校期待更多支持[N];河北日报;2009年

4 记者 王笑梅;明年残疾孩子也有机会上普通学校[N];辽宁日报;2011年

5 记者卢文洁通讯员肖培坚;弱智儿随班就读是“混读”?[N];广州日报;2004年

6 记者 刘昊;各区县明年都将拥有特教学校[N];北京日报;2009年

7 记者 赵正元;北京明年所有区县都将开设特教学校[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林泽全;为残疾少儿撑起一片蓝天[N];自贡日报;2005年

9 见习记者 刘佳;同在蓝天下 共享阳光暖[N];天津教育报;2009年

10 记者 董少校;上海半数残障学生随班就读[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杜晓萍;全纳学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胜;智力障碍青少年自我决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雯慧;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昱;随班就读的现状及改革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朱莉莉;小学轻度弱智随班就读生家庭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邬平川;残疾儿童随班就读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凌东山;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差异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胡毅超;走向全纳:泰国全纳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筱雅;随班就读轻度智力残疾学生写作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仲建维;为了所有人的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马静静;随班就读轻度智力残疾学生阅读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马仁海;湖北省特殊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商秀梅;英国全纳学校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43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843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d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