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与其父母价值观的异同
本文选题:价值观 + 代际相似性 ; 参考:《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摘要】:本研究以一个完整家庭(包括父亲、母亲、子女)为单位,基于施瓦茨的价值观理论,对上海及其周边中小城市、农村的107个14-17周岁的在校中学生家庭进行了价值观调查。在考察子女与其父母价值观差异的同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当代中学生与父母价值观的相似性。结果表明,父母双方与子女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母亲与子女的价值观差异更大;但子女与父母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相似性。
[Abstract]:Based on Schwartz's theory of valu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values of 107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ged 14 to 17 in Shanghai and its surround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rural areas, based on a complete family (including father, mother and children).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values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ontemporar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values are explored by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value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especially between mothers and children,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ldren and parents in the dimensions of collectivism value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Institut
【分类号】:G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许燕;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J];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2 林崇德;青少年价值取向发展趋势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4期
3 张进辅;赵永萍;;重庆市中学生与其父母价值观的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5期
4 刁钟伟;郑钢;;父母养育目标的文化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5 赵永萍;张进辅;陈铮;;中学生与其父母价值观差异维度的构建与特点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峰;我国行政伦理失范成因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何小玲;;试论对当代大学生多元价值观进行整合教育的合理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迟成勇;杨湘红;;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寇_g;论个体价值取向发展与其道德权威影响源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宣兆凯;;“与公众对话”:公众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肖宇翔;叶振平;;体育学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量表编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8 孙桂杰;;我国纪录片创作者的价值观研究[J];今传媒;2011年09期
9 赵发荣;糜红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倾向分析及对策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高娟;汤湘希;谭艳艳;;和谐社会中抽象会计价值观的测度[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厚超;严洁;;职业价值观的心理维度与问卷编制[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金盛华;辛志勇;史清敏;;当代中国人价值取向与精神健康[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3 许燕;蒋奖;刘嘉;王芳;;SARS期间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特征的研究[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许燕;王芳;;社会变迁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5 赵鹏;焦信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6 南静;;浅析媒体娱乐化风潮对青少年的影响[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梦霞;;个体购买行为的中西价值观动因比较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董伊人;高忠义;徐爱君;;市场营销中的价值观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徐向艺;辛杰;;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研究——以山东省2200家企业调查为例[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代军;;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体育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晓枫;消费者规范理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志华;企业高管价值观、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基于高阶理论的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微;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变化轨迹与规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魏霞;夕阳下的胡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师震;论自我意识自觉的机制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D];上海大学;2011年
8 李希;科技工作者薪酬公平感知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邹芳;道德营销与关系营销[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张长城;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超;编码方式、自我构念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欧阳万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杜鹃;不同文化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袁勤;90后高中生人生价值观形成问题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甘桔;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许睿;Y世代知识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蒋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洪菊;秦皇岛市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学梦;后现代语境下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贺燕;来沪青少年自我意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广文;中学生与其父母的“代差”研究[J];青年研究;1996年07期
2 许燕,梁向芬;师范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探析[J];青年研究;1997年11期
3 徐道稳;深圳市中学生价值观调查[J];青年研究;2003年02期
4 朱俊卿,陈会昌;农村温饱型地区父母的教育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3期
5 马颖,刘电芝;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6 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J];心理科学;1998年02期
7 寇_g;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与其道德观念影响源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8年03期
8 刘金花;上海父亲育儿态度和观念的代际比较[J];心理科学;1995年04期
9 彭凯平,陈仲庚;北京大学学生价值观倾向的初步定量研究[J];心理学报;1989年02期
10 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J];心理学报;198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攀宇;宋丽;回娜;;浅谈社会责任感代际差异[J];华章;2011年24期
2 王东,秦伟;农民工代际差异研究——成都市在城农民工分层比较[J];人口研究;2002年05期
3 高玲;教育信息网的功能模型[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杨雅彬;今日中国的代际差异──兼论代际和谐[J];浙江学刊;1994年03期
5 刘刚;杨林;邓文艳;梁维君;;高校教师价值观分析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王晶;;略论农民工代际转化[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李洁;;代际差异调查——以武汉高校教师家庭独生子女为例[J];南方论刊;2007年11期
8 马祖明;O@传振;;代际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现代城市;2011年01期
9 陈旭峰;田志锋;钱民辉;;两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代际差异研究[J];职教论坛;2011年09期
10 段成荣;马学阳;;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状况[J];人口与经济;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德光;;代际差异及其调适[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春;张文新;;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杜书云;张广宇;;农民工代际差异比较分析及启示建议[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4 马君;张昊民;;打破职业生涯的“玻璃天花板”:员工文化导向的代际差异及不同情境下的匹配性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姚素香;张耀存;;近百年江淮流域梅雨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及年代际差异[A];第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张玉娟;梁亮;夏晓丰;;金华市春季雨量、雨日及连阴雨气候特征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裴丽颖;许岩;张文新;;祖父母教养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陆建民;刘惠芬;;就业收入性别比是如何从1:0.88扩大为1:0.65的——从统计数据看1990年以来上海在业人口的性别分层[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9 王晓芳;李红莉;;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俞剑蔚;刘梅;魏建苏;张备;李进喜;;江苏省雷暴气候特征及雷暴天气概念模型建立[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晨亮;游离或承担:代际差异还是伦理难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2 ;女性群体差异日益显现[N];组织人事报;2007年
3 ;“90后”涌进职场“代沟”浮出水面[N];哈尔滨日报;2010年
4 廖小平 洪源渤;和谐社会的代际维度[N];光明日报;2005年
5 于春晖;情理交融 细说“80后”[N];人民日报;200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吕政;工业已经没有国界了吗[N];北京日报;2007年
7 吕政;自主创新与产业安全[N];光明日报;2006年
8 北青;党员的沉默成了腐败的土壤[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祁娟 实习记者 蒋素珍;代沟,,拿什么来填平你[N];大众科技报;2004年
10 陆丽云;伦理代际维度的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韩晋平;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3 李作学;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分析与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何军;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劳动力转移与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黄美冰;日常歌唱与文化认同:马来西亚华人叙事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汉宗;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差异:社会流动与社会网络[D];武汉大学;2011年
7 周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8 宋玉军;新生代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丽丽;探究价值观的代际传递内容及其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朱默然;《父亲三部曲》中的美国及台湾价值观维度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刘学华;中国近40年气温和降水的概率分布及年代际差异[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4 李晓萍;文化视角下中美行政伦理的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魏一平;中国大学生及其父辈对日刻板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徐丽娟;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的代际生育意愿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春;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舒丹;农民工就业状态代际差异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9 周萃俊;流行语识读在诸暨方言中的代际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汪抒;主流价值观维度下对中国当代意识形态论的新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61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861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