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育与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
[Abstract]:This subject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speci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larifie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grat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to the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goal of the teachers' specialty in the current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structur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normal colleges an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setting up the curriculum of teachers'major which adapts to the trend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 西华大学
【分类号】:G76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建勇;浅谈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J];教育探索;2002年04期
2 杜亚洲;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设想[J];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02期
3 韦小满,袁文得;关于普小教师与特教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3期
4 赵斌;重庆市盲校与聋校师资情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蕾;关于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若干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2 韦小满,袁文得,刘全礼;北京香港两地普小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随班就读态度的比较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蒋世玉,史燕,徐武;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宋会君;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完善与优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何元春;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陆作生,伍少利;体育课程的编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楼兰萍;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8 马新东;高前进;周越;许林亚;;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朱琳;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申仁洪;;全纳教育的支持系统及其生态化走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莉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健宁;高等学校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邹玉玲;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观探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9 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10 陆作生;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义;筑波大学体育学群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大川;普通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构建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凯峰;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黄建团;挑战·反思·对策·展望[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严仲连;广西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孟现志;大学科技人才精益教育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王燕;课程价值取向之“应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陶亚奇;美国初中科学教材《Properties of Matter》中化学部分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于晓东;体育素质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畅;关于新《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洪宇,但昭彬;香港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3 吴刚平;“新课程运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此消彼长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彭霞光;培智学校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珍;;一体化特殊教育[J];上海教育;1998年11期
2 柳树森;朱孔雨;;对一体化教育的重新定义[J];现代特殊教育;2002年05期
3 陈云英;主编通讯[J];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03期
4 赵微;贫困地区学前儿童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个别化教育模式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2期
5 杨际贤;大中城市实施一体化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3期
6 ;消息[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3期
7 郑荔;论学龄前语言障碍儿童一体化教育中父母角色[J];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01期
8 徐云知,王广学;试论特殊学校和随班就读两种特教形式[J];教育探索;1997年06期
9 雷江华;;科学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9年11期
10 兰继军;;美国普通班级中安置特殊儿童的四种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秋生;;谈谈开展特殊儿童家长工作[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陈天勇;刘岩华;;北京盲校心理教育情况调研报告[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3 袁小俊;;特殊教育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颜家睦;;全纳教育特殊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岚;刘福泉;;天津市特殊教育研究的现状、特点与趋势[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岚;刘福泉;;天津市特殊教育研究的现状、特点与趋势[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陶德清;;社会和谐氛围的调查研究报告[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陈莞;;浅析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地位[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陶德清;卢静;;聋童和正常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跨情境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红菊;梁海萍;;随班就读与特殊学校中智力落后儿童的比较[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喻林斌邋刘坤军;10名特殊儿童上学了[N];阿坝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林燕英;特殊儿童竞技纪念“国际残疾人日”[N];中山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曾毅;“特殊儿童”该如何教育[N];光明日报;2005年
4 王粲;关爱特殊儿童共建共享和谐[N];济宁日报;2007年
5 吴亚南 顾生庚;特殊儿童的教育和康复不容忽视 [N];常州日报;2005年
6 艾丹青邋通讯员 郑锦杭 张萍;“明珠”的孩子说这里没人叫我“乡巴佬”[N];杭州日报;2007年
7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陆丽华;对特殊儿童教育的认识[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曹继军;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N];光明日报;2007年
9 记者 赵长华;“孤独天使”渴望社会多些呵护关爱[N];长春日报;2006年
10 采写 实习生 李广荣 刘金练 杨涛;校园安全:孩子生命的“红飘带”[N];中山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凤琴;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时间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科星;特殊儿童“缺陷人格”的教育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牟玉杰;丹麦特殊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徐芳;特殊儿童感知觉能力评估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兰继军;论国外特教对象的演变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周霞;湖南省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平平;湖南省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凌东山;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差异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冯锦英;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江敏红;学龄期唐氏综合征儿童交流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素琼;随班就读中社交技巧教学及成效的实验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85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18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