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汉代女训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23:00

  本文关键词:汉代女训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汉代 女训 比较


【摘要】:汉代出现了不少专门对女性进行礼教规范和言行准则教育的女训。这些女训都以德行教育为基本主题,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但是,由于训诫目的不同,它们在具体观点、训诫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别。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汉代 女训 比较
【分类号】:K234;G779.29
【正文快照】: 汉代出现了不少专门对女性进行礼教规范和言行准则教育的女训。后世学者对它们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浅层次的介绍,不仅流于表面,而且研究对象单一。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拟从更宽广的视角来对汉代的女训做一比较研究,以使对它们的认识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延伸。汉代女训见诸史籍的主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传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中的名教观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廖小平;论伦理关系的代际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林园茜;传统孝道之审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4 陈晓红;试论敦煌佛教愿文的类型[J];敦煌学辑刊;2004年01期

5 廖小平;;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现代转型和重构[J];东南学术;2005年06期

6 黄修明;中国古代孝道政治化述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王勇;;孝道、孝行与孝文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8 卢智增;;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9 潘剑锋,张玉芬;弘扬孝文化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5年01期

10 何元国;;《曾子》泛化孝再评价[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3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4 胡晓薇;道与艺——《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与文学艺术[D];复旦大学;2003年

5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崔涛;董仲舒政治哲学发微[D];浙江大学;2004年

7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俊武;激扬家声[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纪永贵;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筱玲;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D];厦门大学;2001年

2 王敏;辛亥革命前后家庭小说“世情”模式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龙秋;“六经皆史”说考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4 黄丹;贾谊作品艺术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立梅;儒家“仁义”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聂甘霖;东周血缘关系的解体[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莉;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文学性叙事的生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昊;《焦氏易林》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陈志勇;唐代家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丽娟;明清劝善书的社会教化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治民;;汉代铭刻所见职官小记[J];考古;1979年05期

2 高宇;;试析汉武帝的个性形成及其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3 陈长琦;;汉代郡政府行政职能考察[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4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婚姻制度[J];孔子研究;1996年02期

5 刘少虎;论汉代著述之风的形成[J];益阳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6 周宝瑞;汉代南阳水利建设[J];南都学坛;2000年04期

7 周长山;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02期

8 王子今;;大汉·皇汉·强汉: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及其历史影响[J];南都学坛;2005年06期

9 李秀英;;试析汉代政府债务行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朱德贵;;张家山汉简与汉代户赋制度新探[J];学术论坛;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郝建平;;汉代统治思想变迁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姚宏杰;;汉代博士选试制度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徐心希;;浅谈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汉代史学观念的更新[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文涛;;关于汉代“信都”的几个问题[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5 侯廷生;;冀州牧初探[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建强;汉代的陶厕[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李京华;应重视汉代陶灶陶釜“铁官铭”的考察[N];中国文物报;2002年

3 王子今 周苏平;汉代儿童的游艺生活[N];北京日报;2001年

4 李并成;武威王杖简与汉代尊老扶弱制度[N];人民政协报;2000年

5 郑州大学历史系 高凯;《二年律令》与汉代女性权益保护[N];光明日报;2002年

6 鲁正清;汉代在“西南夷”[N];云南日报;2001年

7 叶东兴 刘文杰;江西安远发现万余枚汉代窑藏铜币[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汪桂海;关于“大司马章”封泥[N];中国文物报;2001年

9 王永波;也谈中国古代的“瑞”与“器”[N];中国文物报;2002年

10 呼林贵;金饼功用、币值及其它[N];陕西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李俊方;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陈一梅;汉代文献学及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刘永强;两汉时期的西域及其经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许健;汉代礼法结合综治模式的确立及其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金普军;汉代髹漆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巩宝平;汉代民间力量与地方政治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林兴龙;关于汉代社会救济的若干问题[D];厦门大学;2008年

9 范志军;汉代丧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郭浩;汉代地方财政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庆余;汉代田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杨舒眉;汉代宫廷女性生活探微[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蕊;汉代妇女服饰的考古学观察[D];郑州大学;2005年

4 高汝东;汉代救灾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张超;汉代“家”称谓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付强;汉代“主书”之吏考察[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俊;汉代文吏的身份[D];厦门大学;2007年

8 秦小健;汉代太学教学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胡迪;汉代禁忌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林飞飞;《淮南子》的治国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10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810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9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