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防御机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防御机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防御机制 教养方式 DSQ EMBU
【摘要】:以DSQ和EMBU为工具,对南京地区439名大学生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较多应用成熟防御机制,但应用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2.与同辈群体相比较,民主而不失规矩的教育是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特点,但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3.民主而不失规矩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形成成熟防御机制具有积极影响。4.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大学生群体成熟防御机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力大小和性质不同。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
【关键词】: 大学生 防御机制 教养方式 DSQ EMBU
【分类号】:G78;G441
【正文快照】: 一、引言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1]。它是个体面临挫折时习惯性的适应行为,也是一种应激策略[2]。积极的、成熟的防御机制,不仅有助于减轻和释放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增强个体适应环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宇中,冯丽云,王志铭;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医学生的测试结果及其与神经症的相关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00年01期
2 谢焱;187名中学生对父母教养方式评价的调查[J];四川精神卫生;1997年03期
3 王贵山,曾昭祥;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的调查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4年01期
4 李宁,涂星光,赵虹,张河川,李春轩;大学生防御机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6年03期
5 宁布;尤红;孟宪璋;;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10期
6 舒幼娥,孟宪璋;高中生心理防御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02期
7 李宁,张河川,赵虹,, 星光,李春轩;防御方式问卷在4309名大学生中的测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兵,陈建红,李媛,吴海亮;某高校四届大学新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年12期
2 张向荣,彭昌孝,袁勇贵;心身疾病患者负性情绪与心理防御机制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4期
3 杜玉凤,李宇彤,魏素丽;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的防御方式比较[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4 李洁,黄庆红,王晓,蒙艳斌,王俊杰;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5 卢晓翠,罗海吉,闫新民;军医院校毕业生心理防御方式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林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刘朝莹;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张海钟;;心理健康的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实证研究十年成果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吕斐宜,俞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心理咨询[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10 娄振山,伏广清;飞行员心理防御方式研究[J];航空军医;199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许小冬;竞技信息及优秀选手对竞技信息的处理[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玉萍;城乡不同地区高中生人格、防御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何少薇;罪犯自我特征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李力;女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岳颂华;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及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彦平;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蔡美云;防御方式问卷(DSQ)的信度和效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舒幼娥;对Cramer的防御机制评定量表(DMM)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邹华;医学生心身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10 张婷婷;戒毒劳教人员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2 匡奕华,刘诏薄,龚坚,叶波,颜晓章,王洁萍,陈海波,曹波;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4年03期
3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张林,黎兵,刘永兴;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李宁,涂星光,赵虹,张河川,李春轩;大学生防御机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6年03期
6 王俊;余毅震;;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配对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3期
7 王大华,申继亮,AlexandraBrady,GiselaLabouvie-Vief;防御机制的年龄、性别与文化差异[J];心理科学;1998年02期
8 刘建榕,刘金花;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年06期
9 陈俊,张积家;中学生成就动机与成功恐惧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10 李涛,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瑛;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强,陈丽钰,赵虎;大学生毕业前心身障碍的防御机制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2期
2 高清平;袁也丰;万爱兰;郭明;;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身健康状况的影响[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代方震;高丽;;大学生上网成瘾问题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田芸;李增庆;;青春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6年02期
5 高婷;纪琳;高玉真;;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焦虑关系的调查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张云鹏;赵建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罗剑波;周文宣;;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教书育人;2009年12期
8 赵聪;;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状况应对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9 姜永杰;白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气质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10 张庭辉;;大学生面子心理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继红;;学习落后大学生群体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朱佳隽;;大学生心理防御特点分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蒋聪;;唤醒大学生音乐心理自助意识[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辛勇;;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张焰;;强迫症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特点探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苏健;;非师范类专业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研究[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孙树勇;;大学生印象整饰动机及策略的调查[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陈祉妍;高文斌;祝卓宏;刘泽文;高晶;;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的人格特点[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侯沛勇;杨尚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管见[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桑志芹;谈文娟;郭晋玲;邓旭阳;杜文东;姜宪明;马向真;江鸿;朱逢久;吴继霞;孟庆恩;吴正国;周平;崔景贵;谢钢;夏纪林;周春开;周围;池忠军;;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初步分析[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宗河;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产生[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黄良进;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N];北京商报;2009年
3 袁鹏;近半数女大学生存在焦虑等心理问题[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邹平;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刚;长春市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健;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罗伟;害羞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易感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张立新;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富良;大学生欺负行为及其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丁燕;大学生心理问题针对性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俊;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郝霞;大学生幽默风格、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3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82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