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视野下聋人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探讨与尝试
本文关键词:全纳教育视野下聋人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探讨与尝试
更多相关文章: 全纳教育 聋人高等教育 复合型人才 主辅修制 学习支持系统 聋生 人才培养模式 辅修专业 教学策略 专业学习
【摘要】:从全纳教育来看,聋人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是扩展聋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积极有效途径。通过对参加辅修专业学习的聋生其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聋生有成为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学有余力的聋生有能力通过全纳教育模式参加辅修专业的学习,并获取学位。但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聋生通过全纳学习形式完成第二学历的学习,难度很大。为此根据聋人的思维特征、认知结构,通过校内资源整合,制定接受教育的特殊方法和教学策略,提供必要的助学措施,以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为将聋人大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也为实现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全纳教育模式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完善聋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
【关键词】: 全纳教育 聋人高等教育 复合型人才 主辅修制 学习支持系统 聋生 人才培养模式 辅修专业 教学策略 专业学习
【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基于全纳教育思想体系的聋人高等工科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TJJX07-1020)
【分类号】:G762
【正文快照】: 1全纳教育和复合型人才1.1全纳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于2008年11月25日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会议主题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它成为了世界全纳教育发展历史上新的里程碑。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张晓红;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申;;从女大学生就业难看性别歧视[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5期
2 李远贵;;论高等教育公平——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谷义;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影响的几点思考[J];辽宁财专学报;2001年01期
4 朱慧欣;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增长与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高教探索;2003年01期
5 林创家;;基于教育公平的大众化教育与精英化教育之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06年01期
6 曹占霞;;转型期政府在促进教育公正中的职能定位[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张宏树;;信息时代媒介素养与教育公平关系探求[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薛磊,王倩,战子玉;教育公正与师德建设[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李进才,张丽萍,范雄飞;当前发展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几个认识误区[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10 范成梅;;浅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唐镖;;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曹晓俊;;我国教育平等问题的思考和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3 王烽;;我国现阶段教育不公平的突出表现及其原因[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4 陈宜安;杨孔炽;;走向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现实之路──兼析福建省终身教育立法的内容特点与意义[A];2005年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和谐社会与成人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全军;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制度研究(1978-2005)[D];复旦大学;2006年
2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雨虹;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学前教育投资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惠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利霞;关于新乡市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润洲;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永英;城市弱势群体家庭教育资源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仲广;中国市场地区化与统一市场进程的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5 任荣;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公平[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尹玉玲;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红安;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守军;枝江市义务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文晶;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实践[D];河南大学;2003年
10 刘容美;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云英;中国特殊需要在线远程咨询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9期
2 顾定倩,王雁;对高校特教学科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1期
3 金韧,裴利华,张晓红;对我国人才资源问题的辩证思考[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胡中锋,刘学兰;现代智力观及其对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增,赵树铎,徐淑英,陈明月;全纳性教育的理想和现实[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5年05期
2 刘东刚;现代教师的三种角色[J];中国职工教育;1996年09期
3 柳树森;改善师范生知识结构 培养全纳性教育师资——关于中师教育学增设特殊教育课题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1998年01期
4 刘东刚;论全纳教育观与高师特殊教育[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路荣喜;浅谈现代特殊教育的基本思想[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6 邓猛;;从隔离到全纳──对美国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变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04期
7 张福娟,王小慧;以课程为基础的评估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4期
8 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1期
9 黄志成;全纳教育之研究 访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2期
10 黄志成;西班牙的全纳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中华;;与时俱进,谈加强德性美的建设[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2 陆剑杰;邵景元;;科学的理念是成功实践的灵魂——参加第三年龄学习国际研究研讨会的主要收获[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3 邵景元;;树立“全纳”理念 实施“全纳”教育[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4 ;努力办出老年大学的水平、特色和效益[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5 颜家睦;;全纳教育特殊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卿素兰;罗杰;;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与评价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丁安祥;;承载“全纳教育”之重任——民间组织参与老年教育办学的实践与思考[A];江苏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选集(2000—2004)[C];2005年
8 ;从“差异教学”原则出发推动音乐教学改革[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扬;让更多的残障学生树立信心[N];中国社会报;2004年
2 黄志成;趋势和策略[N];深圳特区报;2004年
3 赵静;爱尔兰:力促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杨桂青;为了孩子我们全力以赴[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侯玉红;把“迷途羔羊”推向何方[N];中国妇女报;2006年
6 王涤;全纳教育思想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N];中国人口报;2006年
7 赵一枫;全纳教育在这里初绽蓓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耿树枝 本报记者 史文通;让残疾人学习之路更畅通[N];河北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尹春芙邋李林岩;风雨过后见彩虹[N];吉林日报;2007年
10 周稽裘 尤敬党;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行动策略[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晓萍;全纳学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建维;为了所有人的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玲玲;中美全纳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小波;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俊;英国全纳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牟玉杰;丹麦特殊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阚丽;加拿大特殊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新永;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开妍;美国学校重构中的全纳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郭伏红;论中学班主任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改革与加强[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马益珍;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05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905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