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作者群体的转变——基于量化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作者群体的转变——基于量化的分析
【摘要】:《教育杂志》是近代中国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教育专业期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的作者群体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包括作者来源及其地域分布的多元化,作者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以及作者求学背景开始从以留日学生为主转变为以留美学生为主,等等。这些变化既体现了《教育杂志》编辑的主观努力,也是五四新文化思潮激荡、留美学生大量归国、新一代教育家崛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教育界话语权转移的客观反映。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的文化出版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中期刊的发展尤为迅猛。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在其名著《五四运动史》中指出:“‘五四运动’不但引起新出版物的诞生,而且刺激旧杂志和报纸的改革。原有的期刊诸如《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友良;;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2 王益;中日出版印刷文化的交流和商务印书馆[J];编辑学刊;1994年01期
3 庞学栋;解放前教科书出版的竞争及其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01期
4 刘洪权;王云五与商务印书馆的古籍出版[J];出版科学;2004年02期
5 冯夏根;;罗家伦与五四运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6 王本朝;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J];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7 杨春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孙建国;清末民初日文中译与转贩西学问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年01期
10 庄森;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J];江淮论坛;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2 雷家琼;;“五四”后10年间女性逃婚与婚姻自主权的争取[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宋广波;;1931~1935年丁文江对中日关系的观察[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陈昌文;都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出版业(1843—1949)[D];苏州大学;2002年
3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4 孙承希;醒狮派的国家主义思想之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彦荣;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庄逸云;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D];复旦大学;2004年
9 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衡;清末图书出版新格局的形成及意义[D];苏州大学;2001年
2 陆正兰;二十世纪诗歌中母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变迁[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曲朝勃;文人群体的转型与文学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文学研究会文学期刊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4 刘兰;商务印书馆馆办期刊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有长;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雷家琼;艰难的抗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逃婚现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8 徐文勇;邹鲁与国立广东大学(1924-1925)[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荣远;张元济教科书编辑与出版经营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林君;论商务印书馆早期的文化产业运作(1902—1932)[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工;;这可不是个“风马牛……”的问题——鲁迅精神与当代教育漫谈(上)[J];基础教育;2005年1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可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教育新趋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邬志辉;;近代中国教育演进的线索与命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戴逸;;《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系列研究》序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凌一;现代女子教育研究的新突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蔡可;“语文”之痛的历史映像[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曹德志;一位儒者眼中的教育先锋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李云峰;外国文学教育:打开文学教育新天地[N];文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喻永庆;《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志丹;民国时期国共两党的女子学校教育之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海鹰;“以扶助教育为己任”[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龙红霞;夏丐尊爱的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范昶_g;民国时期西学对中学国文教育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太構;当代中国教育现代性核心因素研究——一种发展教育学的视角[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红辉;论五四时期男女平等女子教育思想[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霞;民国时期教育方针的精神主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陶惠娟;《东方杂志》与民国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余丹;道尔顿制在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鹏飞;民国时期道尔顿制实验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03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303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