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实施宽恕教育:基于心理学的视角
[Abstract]:In order to alleviate or solve the interpersonal conflict between students, foreign countries have introduced the "forgiveness education" into school education. The author here only from some foreig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results, on how to implement the "principle" level of school forgiveness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研究所;
【分类号】:G4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天;论健康教育中的心理问题及疏导[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2 那岚业,吉冬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之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程巍;心理咨询谈[J];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04期
4 王孝红;关于大学新生抑郁心理的调查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王齐;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姜国俊;试论学校心理咨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7 吴桂翎;师专心理咨询课体验教学法之研究[J];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8 杨日;高师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探讨[J];丹东师专学报;1998年02期
9 周向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深化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0年03期
10 李里;;昆明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调研及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汉民;;中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蓉;重庆市中师毕业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郭晓春;中学生考试焦虑干预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党彩萍;高考前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艳平;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蒋重清;高三学生高焦虑调适方法的探索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建民;略论基础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苏晓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8 黄和林;宁波市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心理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郑学琴;怀化市中等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误区及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晓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现状及其干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湘晖;;大学生宽恕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4期
2 苗笛;;当代西方德育理论研究30年[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闫增岗;;从大学生道德发展谈朋辈心理辅导[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8期
4 喻学林;;论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的“不道德遭遇”及制度育德[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9期
5 娄先革;;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对我国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1年17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彭丽华;张日f;;伤害情境下青少年宽恕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吉连;;榜样对中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影响的试验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3 杨韶刚;;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郑日昌;李文姝;刘视湘;;中学生道德判断量表的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刘次林;“三维”德目教育“解冻”智慧与情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刘云杉;“The Educated Person”or“The Educated Male”?[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见习记者 林琳;教育科研喜获“开门红”[N];自贡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伟强;学校道德氛围心理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冉玉霞;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雪霞;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的比较:正义与关怀[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婷婷;青少年早期宽恕:特质观干预与宽恕干预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红;从“新苏格拉底法”到“新柏拉图法”[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林;科尔伯格德育观的再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兴翠;宽恕理论问题与德育价值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晶;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石晓雪;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论对青少年德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湘晖;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紫瑛;学生的惩罚认知及其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红波;论我国学校德育的目标指向[D];复旦大学;2009年
9 汤英华;利他情感德育的基础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蒋萍;社会公德思维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16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21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