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传统与现代二元教育和安徽现代文化名人的成长——以陈独秀和胡适为例

发布时间:2018-09-01 13:39
【摘要】:陈独秀和胡适分别生长于传统文化发达的安庆地区和徽州地区,从小都接受了较系统的传统教育,青少年时期又接受过良好的现代教育。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均产生了重要作用,其中传统教育对他们学习和接受西方思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影响。通过对他们所接受的二元教育的个案考察和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具体和深入地了解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在现代文化名人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Abstract]:Chen Duxiu and Hu Shi grew up in Anqing and Huizhou, whe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developed. They have received more systematic traditional education since childhood, and have received good modern education during their adolescenc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modern education bo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growth, among which traditional education has bo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effects on their learning and acceptance of western thoughts. It is helpfu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growth of modern cultural celebritie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and research on the dual education they receive.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
【基金】:安徽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AHSK05-06D17)
【分类号】:G5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寂;;陈独秀留学问题再考[J];安徽史学;1992年04期

2 沈寂;再论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J];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贾立臣;贾立军;;重新认识俄共(布)筹划国共“党内合作”的动因[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王福湘;;“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六)——陈独秀与鲁迅教育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刘际钢;陈独秀与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J];安徽史学;1999年04期

6 王开玺;传统服饰与近代外交[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7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8 董德福,史云波;陈独秀和“问题与主义”之争[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9 周雷鸣;陈独秀与光复会关系考述[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10 庄森;胡适的容忍论[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金德;;1898-1902年间严复心态初探[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2 叶孟魁;;瞿秋白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想的全面提出[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邵雍;;兴中会时期孙中山与美国致公堂的关系[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4 葛培林;;天津与辛亥革命活动述论[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彭贵珍;;略论近代中国城市居民婚姻观念的变迁及其影响[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胡国枢;;论光复会[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8 张正明;张乃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9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观念[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吕文浩;;中国近代婚龄话语的分析:从清末至1930年代[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聚芳;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国军;抗战后自由主义者的教育主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金;陈独秀与李大钊新闻思想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周婷婷;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晶;清末地方自治运动中的《大公报》舆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慧;陈独秀人生哲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谭欢;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阶级阶层理论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彭湘红;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本森;急进与保守·剧变与不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扬,戴文红;从《文学改良刍议》到《文学革命论》[J];江淮论坛;2003年04期

2 ;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 见证大思想家的友谊[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26期

3 龚志伟;五四时期陈独秀与胡适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曾宪明;《新青年》月刊社胡适陈独秀的结合与分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5 龚志伟;五四时期陈独秀与胡适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张宝明;原“人”:五四文学观念的世纪末回眸[J];求是学刊;2004年02期

7 胡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与《每周评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8 张利民;文化差异的本质与根源:陈独秀梁漱溟胡适的思考与困惑[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3期

9 蒋波;;继承与创新:辩证地看待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22期

10 罗祖兵;;教育改革:“传统”与“现代”的搓揉[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金果;;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对陈独秀的态度[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2 叶栋;易难;;瞿秋白、陈独秀与中国先进文化[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寿春;;加强综合分析是深化瞿秋白研究的重要途径——兼及瞿秋白与陈独秀的关系[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4 张同乐;;《新青年》与现代中国文化形态转型[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张寿春;;加强综合分析是深化瞿秋白研究的重要途径——兼及瞿秋白与陈独秀的关系[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6 李绪堂;;浅评陈独秀的民主思想[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7 徐国利;;陈独秀的民众思想初探[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任建树;;孙中山与陈独秀[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9 朱洪;;大革命后期,瞿秋白与陈独秀矛盾的形成与激化[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10 朱效梅;;严复与陈独秀道德观比较[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从世;胡适四次营救陈独秀[N];协商新报;2006年

2 钱念孙;也谈“陈独秀、胡适与出版家的联手”[N];文艺报;2000年

3 水梦云;陈独秀与胡适[N];南方周末;2003年

4 张童;将现代教育进行到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5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6 李国涛;重寻历史的真相[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胡成业;北大的“三兔”与“三杰”[N];黄山日报;2008年

8 朱洪;陈独秀身后逸闻三则[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胡宗刚;胡先殨与胡适:“两个反对的朋友”[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吴永贵;汪孟邹:行走于文化风云人物之间[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贵清;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4 隋晓莹;陈独秀与中国新文学运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一鸣;教育与时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方建锋;论现代教育中的实质非理性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静;《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雄;探访“再造文明”的教育之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谦;五四时期的胡适与马克思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仇婷婷;胡适自由主义人权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李凌;从“人”的解放看鲁迅与胡适的内在精神联系[D];河北大学;2003年

5 刘恩贤;胡适的中国文学观[D];青岛大学;2004年

6 李霞玲;胡适的科学文化观[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8 张萍;转化传统的现代尝试[D];苏州大学;2005年

9 唐亚军;胡适人权法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谢江平;胡适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217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217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3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