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军校大学生与地方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比较

发布时间:2018-10-25 17:11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军校大学生与地方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差异。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与应对方式问卷(CSQ)对某军校258名本科生与3所地方大学514名本科生进行测试研究。结果 1t检验得到,两组大学生SCL-90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7项因子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2t检验得到,PSSS量表中两组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CSQ问卷中两组在求助、合理化和解决问题3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3相关分析得到,两组大学生的心理症状普遍与社会支持、成熟型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1),普遍与不成熟应对呈正相关(P0.01)。结论针对两组不同群体,应针对性地给予社会支持,引导其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s between milit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local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the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 were used to test 258 undergraduates and 514 undergraduates in three local universities. Results 1t tes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d other seven factors in SCL-90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2t test showed that the two groups had family support in PSSS scale. Friends support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in the); CSQ questionnai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help, rationaliz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factor 3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3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two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social support generally, P < 0.05).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ature coping style and immature coping style (P0.01),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ature coping style and immature coping style (P0.01). Conclusion two groups of different groups should give social support and guide them to adopt mature coping styl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心理学教研室;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向前,汤家彦,王益荣,解亚宁;不同专业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教育;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贤喜,杨新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法制教育浅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3期

2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郭召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3 谢春艳;广西汉族壮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4 赵岩;王江洋;;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5 薛新力;林志萍;郑建盛;廖爱武;;高校支持系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2期

6 张东红;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J];甘肃科技纵横;2005年05期

7 吴东红,姜敏敏,叶瑛;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年02期

8 童辉杰;;对20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质疑与验证[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09期

9 李晓毅;杨柏冬;孟宪吉;;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及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林冬岩;韩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2 李明睿;理工科大学生焦虑状态下的行为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林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邹凤梅;高校全员参与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模式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枫;不同专业大学生生活质量和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6 于宏华;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心理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李燕;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刘晓芹;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10 林冬岩;延吉市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及精神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梅;高和平;;高职生社会支持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2 郅利聪;;河南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2期

3 王艳芝;李彦牛;龚蓉;;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4 唐燕;郑子健;史文;;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比较及其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6期

5 李艳红,许晶敏;天水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07期

6 戴梅竞,王蓓,刘新军,王沁丹;大学生健康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5年04期

7 刘志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源关系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01期

8 钟霞,姜乾金,吴志霞,钱丽菊;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压力反应对医务人员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5期

9 蔡青;朱忠良;樊小力;;不同类型学校高中生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2期

10 陈虹,姜潮,李艳红,王中波,刘启贵;应对方式对癌症患者心理康复作用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冰蔚;王永铎;魏双锋;张高峰;;四届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测评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2 迟冬青;胡文东;李津强;;高原军人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3 刘明;金瑜;;运用多种智力测验探查学生智力的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07期

4 张杰;高子童;刘旭峰;黄志平;朱填莉;张茜如;;不同颜色视标对黑背景色的认知绩效比较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5 蒋奖;董娇;王荣;;负性行为事件问卷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6 马骥;;谈《道德经》中的心理维度[J];经营管理者;2011年14期

7 朱丽;李泽爱;周晓琴;金琼;王晓玲;;抑郁症母亲的养育方式及其子女行为问题的研究[J];安徽医药;2011年07期

8 褚勇杰;刘电芝;;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多视角研究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张万英;;男女大学生志愿者人格特征与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1年03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金云;;有关中日两国大学生自卑感的比较研究——以自卑感的内容比较和其影响为中心进行探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刘慧瀛;;中俄两国中学教师课堂表现及行为对学生情感体验影响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福源;;健康心理学——老年人的心理健康[A];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三届老年保健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郝丽;刘乐平;;健康心理学研究与数据挖掘[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5 赖雪芬;;公、私立学校高一学生学习动力差异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方格;杨利利;朱秀华;赵佳;;正常儿童和ADHD儿童对时间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林文娟;;生理心理学、心理神经免疫学和健康心理学的交叉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胡瑜;孔克勤;;寄托儿童与一般儿童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董婉玲;刘陆芳;郭庆科;;行为事件访谈法与历史测量法在胜任特征模型建构上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刘继舜;傅金芝;;永宁摩梭与汉族儿童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燕国材;健康心理学助你走好人生路[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卢荣;七招轻松应对“秋愁”[N];保健时报;2005年

3 李涛;勤奋工作者更健康快乐[N];健康时报;2009年

4 本报通讯员 汪永华邋本报记者 钱培坚;职工心理帮助应成为工会维权重要领域[N];工人日报;2007年

5 杨玉芳;我国心理科学的现状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1年

6 黄敏;父母下班疲惫不堪,会影响孩子学习[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实习生 李崇寒;看图减肥:心理暗示有效吗?[N];科技日报;2011年

8 记者 王科岩;曙光社区居民有了心理宣泄疏导渠道[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永鑫;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琳琳;国有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孙晓杰;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下的父母育儿风格与幼儿人格关系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锦招;人的成长和人格理想——冯契智慧说与霍韬晦如实观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丽娜;工作记忆提取过程中有意抑制与无意抑制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海燕;青少年恐惧情绪再评价调节脑机制fMRI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迎娜;超个人心理治疗观与老庄心理养生思想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志学;农村与城市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萍;城市离异家庭与完型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贾秀玲;儿童数学规则知识的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冯庆香;城乡普通高中学生的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崔映飞;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与宽恕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凤美;论老子的健康心理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少华;本、硕学生人际相互心理支持与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秀杰;试论前苏联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理论倾向[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翔;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942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2942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c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