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主体间性的网络德育
[Abstract]:Intersubjectivity is a prominent category in western philosophy in the 20 ~ (th) century. The turn of philosophy also urges the humanities to change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to the exchange and dialogue between subject and su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we can fi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have internal consistency,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subjectivity.
【作者单位】: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科项目“德育经济价值初探”(2010b267)
【分类号】:G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本剑,孙叙海;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02期
2 王健;论体育传播的文化价值[J];福建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3 张永刚;刘楠;;创建和谐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徐涛;;我国近五年来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8期
5 康伟;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真假辩论[J];教育科学;2005年05期
6 康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7 许家林;李成艾;;论建立大众传媒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互动机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刘卫东;;交互主体性:后现代翻译研究的出路[J];中国科技翻译;2006年02期
9 南志刚;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刘小刚;;翻译研究真的要进行主体间性转向了吗?——兼与陈大亮先生商榷[J];外语研究;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电视“说”新闻的心理语言学解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王慧琳;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3 刘田玉;诉讼真实观的演变及其程序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孙其华;创新精神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林林;被追诉人的主体性权利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衡孝庆;现代性视域中的城市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波;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鲁瑛;论美国大众传媒业的现状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说”新闻“传”务求通的思考[D];汕头大学;2003年
4 胡明宇;广告传播的意识形态分析[D];苏州大学;2003年
5 邵雯艳;在功利与唯美之间——传播视野中的纪录片选题[D];苏州大学;2003年
6 赵冉;旅游形象资源开发与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7 周春霞;大众传播对都市白领消费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8 罗彬彬;作为广告传播的品牌形象代言人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尹建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茂华;董晓波;;后现代主体间性下的对话性师生关系[J];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2 杨小兵;;加强网络德育 解除心理障碍[J];大众心理学;2008年03期
3 瞿卫星;仲丽娟;;网络视野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学教育;2002年08期
4 陈宇;;我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思想[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1年Z1期
5 肖春光;;“三位一体”,提高青少年网络应用水平[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Z1期
6 余槐林;翟雨淋;;网络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刍议[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荆月辉;张轩;;浅论网络德育对班主任的素质要求[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黄春燕;;博客家园——青少年成长的新天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3 郑小军;杨满福;黄春燕;;四结合的青少年博客家园的建构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4 兰泽融;廖江;;实施网络行为自测,促进网络道德建设[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刚;天津网络德育全国前列[N];天津日报;2004年
2 大连教育学院 王希华;教师网络德育素养如何提高?[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茅卫东;网络德育是一个伪命题[N];中国教师报;2007年
4 蒋蓉邋倩兰;创新 助力教育腾飞[N];珠海特区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颖邋实习生 张宵烨;挺进网络阵地 拓展德育新途径[N];福建日报;2008年
6 莲沙;利用网络空间 开辟德育新路[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从新成果看基层德育新步伐[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中小学德育如何应对网络冲击[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9 贺涛邋崔晋华 杨林;让孩子们在绿色网络海洋中遨游[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城区区委常委 罗光钊;构建和谐教育 推进社会发展[N];汕尾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芳芳;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宝利;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会娟;主体间性视阈中网络德育主体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伟;青少年“网络德育”及其实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翠萍;主体间性课堂教学重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君;学校德育中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晓青;网络背景下未成年人德育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何敏;[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9 刘佳琦;主体间性理论的教育价值探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辛辰;网络德育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73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37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