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的道德价值生成
发布时间:2020-02-16 20:02
【摘要】: 在当代社会变迁、文化多元、人类面临多方面生存困境的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合法性与实效性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道德价值是整个道德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学校道德教育的合法性根据却不仅在于道德的合法性,而且在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看待和对待道德价值。判断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是以其合法性为根据的,所谓实效性是合法的实效性,体现教育活动实现道德教育正当目标的程度,归根到底还是学校教育对实现道德价值的贡献。因此,思考学校道德教育合法性和实效性问题不能绕开道德价值这个关键要素。传统道德价值研究更多地关注道德价值的内容、结构和静态特征,而对其生成性特征重视不足;传统学校道德教育更注重现成道德价值的内化,而忽视道德价值发生、转化和升华机制的培育。因此人们对道德价值的态度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待于深入反思。鉴于此,本研究将着重探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应如何看待和对待道德价值?二是学校道德教育应选择什么价值取向?深入思考这两个问题对于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合法性信念、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既具有紧迫性也具有长远意义。 通过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处境和理论支持需要的分析,确立如下具体研究目的:1.确立道德价值生成论,激发道德价值生成研究与实践的自觉性。2.探索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确证道德价值生成论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之必要性。3.分析学校教育中道德价值生成的因素和条件,初步确立学校教育中道德价值生成的目标和策略,为建构道德价值生成论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模式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针对以上研究目的,以系统论方法和发生学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以及教育哲学、系统哲学、价值哲学等学科领域选取文献素材,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综合,交替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展开理论探索。研究以道德价值的生成性特征为切入点,反思传统道德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缺陷,为确立新的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理论探索。全文按如下逻辑顺序逐层展开: 首先,确立道德价值生成论,以此作为逻辑演绎的起点。通过文献分析和综合,区分道德价值的表现形态、反映形态和规范形态,分析道德价值发生、转化和升华的逻辑路径,阐述道德价值生成的基础和条件。道德价值生成论的基本观点是:道德价值因应人的类存在需求而生成,道德体系因道德价值的生成性而具有开放性;道德价值的表现形态、反映形态、规范形态统一于主体的类存在;道德价值生成即道德价值的发生、转化与升华的过程和结果,由于道德价值的转化与升华需要主体对现成道德价值的认识和践行,因此道德价值的发现、内化和实现也是道德价值生成的重要环节(见第一章)。 其次,确证学校教育在道德价值生成中无以取代的地位及其道德价值生成使命。在人的整个价值体系中,道德价值具有优先性。道德价值的优先性表现为道德价值对功利性价值的超越、对人的价值行为的事前选择和事后评价功能。道德价值的优先性是自觉的优先性,而非自发的优先性,因此对道德价值优先性的发现和实现需要教育引导。学校教育是自觉完善道德体系的事业,因而肩负道德价值生成的使命。学校道德教育要充分履行其使命,就要认识和发挥其优势,克服其局限,为道德价值生成创造必要的条件(见第二章)。 第三,通过对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应然追问检讨传统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局限性,论证确立新的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要性。非道德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价值现成论取向的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的追问是不充分的,而学校道德教育在道德价值生成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必须追问道德教育之所由与所应当。通过追问以确证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目标,寻获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见第三章)。 第四,分析学校教育中道德价值个体生成的影响因素,勾勒学校教育中道德价值生成的因果关联。道德价值个体生成的主体性因素主要包括主体的认知能力、类主体意识、乐道精神和终极价值意识等;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道德压力、社会支持体系、主流道德文化及亚文化与外来文化等;过程性因素主要包括文化濡化、生活体验、人际交往与事业实践等。学校教育要促进道德价值生成就需要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见第四章)。 最后,论证学校教育中道德价值生成的基本任务、策略和评价方向,作为对道德价值生成论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整体设想,也是本课题理论思考的实践落脚点。完善主体的道德价值体系和培养主体的道德价值生成机制,以及构建稳定、成熟的道德价值生成环境和外部强化机制应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也应作为确定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策略和评价方向的重要根据(见第五章)。 通过文献分析和逻辑推理,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道德价值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学校教育中的道德价值内化只是道德价值生成的一个环节。2.只有道德价值生成论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既立基于人的存在需要又强调信仰的引领,既关心人的当下存在又关怀存在的终极意义,因而能够充分履行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1
本文编号:2580202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鹿;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杨思敏;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自觉能力的培养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3 蒋婕;语文知识的道德价值及其实现[D];西南大学;2013年
4 张乐;关于考试作弊道德制约机制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80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580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