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基于提高心理社会应对能力的预防青少年自杀心理行为训练教程的编制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1 20:14
【摘要】: 目的编制一套简单有效具有良好操作性、适合应用于在校青少年学生的预防自杀行为的培训教程,并评价该教程对提升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的干预效果。 方法通过文献复习和本课题组先期研究结果构建教程编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吸收当前心理社会能力培训的成熟方法,结合在校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经反复实验和调整,形成覆盖初中、高中、大学三个层次的青少年心理社会应对能力培训教程。选取一所初中(初二)和一所大学(大二)的4个小班共206名学生进行两轮课程培训,在培训前、两轮培训之间、培训后用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自杀行为、应对方式、躯体症状和心理等亚健康症状,其中第一轮培训中的干预组在第二轮培训时为对照组。采用χ2检验对青少年学生自杀行为和亚健康状况检出率的性别、干预前后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分别编制了适用于初中、高中、大学的心理社会能力训练教程,每个教程由6个单元组成,适合2个课时教学。教程用于青少年学生参与性教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干预之前有自杀意念的23人(11.1%),有自杀未遂行为的有4人(2%),符合躯体亚健康的36人(17.5%)、心理亚健康的23人(11.2%),身心亚健康的学生23人(11.2%),上述变量在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一轮培训之后,干预对象高等级的积极应对方式分组有了较大的提高,低等级积极应对方式分组增加明显而中低等级的积极应对方式分组有相应的减少,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中高等和高等级的消极应对方式分组比例降低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青少年学生在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身心亚健康的检出率均有明显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干预组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下降了5.8%,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轮培训后,在应对方式上,积极应对中等和中高等级有了较大的提高,差异较之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消极应对中的高等级也有了下降,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第一轮干预效果相似的是,青少年学生的躯体亚健康和身心亚健康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是心理亚健康水平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自杀未遂报告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编基于提高心理社会应对能力的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帮助青少年提高其心理社会能力,降低心理病理症状,对青少年自杀行为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培训教程可广泛应用于青少年学生的自杀行为预防工作。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建勤;戈琴;;高校学生自杀危机干预及应急处置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年23期

2 高鸿云;吴增强;邓伟;杨佐廷;黄玉梅;;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年01期

3 刘俊升;周颖;包蕾萍;桑标;;青少年心理一致感水平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年05期

4 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5 张虹,陈树林,郑全全;高中学生心理应激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年06期

6 费立鹏;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年04期

7 张志群,郭兰婷;成都市区中学生自杀未遂的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03期

8 孙莹;陶芳标;高茗;;合肥市中学生自杀行为与若干心理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1期

9 肖水源,王小平,徐慧兰;我国现阶段自杀研究及预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年03期

10 周凯,叶广俊;1171名中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及其危险行为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2581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581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5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