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1-01-19 04:35
  通过揭示我国现代主体性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主体性哲学思想的演变。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对象化认识的主体性、交往实践的主体间性和责任伦理的他者性三个有机向度。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3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我国主体性教育的发展轨迹
二、主体性教育发展的主体性哲学背景
三、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三个基本向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主体间性与和谐社会的道德意识[J]. 冯建军.  教育发展研究. 2006(07)
[2]从主体性到他者性——关于师生关系的哲学分析[J]. 柳士彬.  当代教育论坛. 2006(03)
[3]我国近年来关于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述析[J]. 郭英,刘宪俊.  教育导刊. 2005(08)
[4]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 尹艳秋,叶绪江.  教育研究. 2003(02)
[5]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 黄崴.  教育研究. 2002(04)
[6]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社会发展[J]. 黄崴.  未来与发展. 1994(04)
[7]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J]. 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研究. 1992 (11)



本文编号:2986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986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9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