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体系的碎片化学习资源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4 14:50
随着“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互联网上呈现了海量的学习资源,方便了人们利用移动终端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学习。然而目前大部分智能终端上的学习资源只顾碎片化、只顾应用,没有以学科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作为依据进行设计,不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而且由于学校的学习内容多、课时的压缩,在校大学生能够集中用于学习的完整时间变得很少,加之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是利用智能手机进行一些快餐式学习或者娱乐,大部分大学生也没有良好的学习资源管理意识,导致在进行碎片化学习时,效率特别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将学习资源“化整为零”。因此,本文在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知识管理和碎片化学习的相关研究现状,对碎片化学习、学科体系和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在非正式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理论、微型学习理论、知识组织理论以及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支撑下,从学科体系、学科知识的组织化、碎片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以及保证良好的碎片化学习环境四个方面进行模式的需求分析,进而提出基于学科体系的碎片化学习资源设计模式,其中就包括对课程需求分析、资源的整体框架、资源的交互以及微信小程序的界面导航、功能模块设计等,并进一步详...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手机上网网民规模
图 1.2 碎片化学习发表年度趋势碎片化学习的相关研究在国外开展较早,经过多年发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3]。国外的技术比较先进,开发了较多的碎片化学习系统平台,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这类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碎片化学习的优势,为碎片化学习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条件[3]。国内对碎片化学习的相关研究虽然晚,但是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很少有实践方面的研究。一些研究者在其研究中提出了碎片化学习的弊端,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王竹立在阐述了碎片化学习的内涵以及分析了其特征之后提出了碎片化学习的利弊,并针对其弊端提出了应对之策。王竹立认为碎片化学习有以下弊端:第一,学习者的进行的学习不系统,知识点被随意的切割出来,导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没有联系,最后导致学习者学习的知识点比较凌乱。第二,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趋势,各式各样的资源都有,良莠不齐。第三,很多短的、快速的信息导致了碎片信息的信息超载现象,增加了大脑和认知负荷的选择,导致了人们注意力分散,缺乏深层思考,
图 3.1 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模式(2)经典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从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来看,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和“主导——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33]。其中,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分为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肯普模式和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史密斯——雷根模式,下文将对肯普模式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这两种模式进行分析。1)肯普模式肯普模式是以教为主的的教学设计模式中的一种,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设计的焦点是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图 3.2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OOC视野下凉山彝族地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 胡金频,彭筱.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2]基于“互联网+”的碎片化学习策略研究——从“碎片”到“整体”的嬗变[J]. 黄建锋.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8)
[3]远程开放教育中的碎片化学习分析[J]. 李超.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11)
[4]基于MOOC+SPOC适应地方院校的《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课程教学大纲分析与研究[J]. 吕浩音,郭涛. 甘肃科技. 2017(05)
[5]微信小程序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应用实践——以排架游戏为例[J]. 朱玉强. 图书馆论坛. 2017(07)
[6]非正式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J]. 张娜娜,常海洋.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16(04)
[7]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研究[J]. 李新发,辛宁. 运动. 2016(15)
[8]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 王竹立. 远程教育杂志. 2016(04)
[9]碎片化学习如何化弊为利?[J]. 王竹立,赵师红.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12)
[10]迎接“互联网+教育”顺应创新时代要求——喜读王竹立教授《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J]. 冯国春.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07)
博士论文
[1]应用技术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研究[D]. 刘文华.华东师范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设计与应用[D]. 刘士杰.山东师范大学 2017
[2]专业型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机制研究[D]. 刘雅露.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基于MOOC的高校混合学习模式研究[D]. 艾贤明.西华师范大学 2016
[4]MOOC教学模式研究[D]. 刘道坚.华南理工大学 2015
[5]基于微信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 陈峰.辽宁师范大学 2014
[6]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D]. 张克永.吉林大学 2014
[7]“任务驱动—同伴助学”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潘宁.山东师范大学 2013
[8]网络教学中知识点网络的个性化呈现研究[D]. 李艳.华中师范大学 2006
[9]ICAI中知识点关系的研究及其应用[D]. 童红霞.湘潭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60195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手机上网网民规模
图 1.2 碎片化学习发表年度趋势碎片化学习的相关研究在国外开展较早,经过多年发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3]。国外的技术比较先进,开发了较多的碎片化学习系统平台,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这类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碎片化学习的优势,为碎片化学习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条件[3]。国内对碎片化学习的相关研究虽然晚,但是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很少有实践方面的研究。一些研究者在其研究中提出了碎片化学习的弊端,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王竹立在阐述了碎片化学习的内涵以及分析了其特征之后提出了碎片化学习的利弊,并针对其弊端提出了应对之策。王竹立认为碎片化学习有以下弊端:第一,学习者的进行的学习不系统,知识点被随意的切割出来,导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没有联系,最后导致学习者学习的知识点比较凌乱。第二,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趋势,各式各样的资源都有,良莠不齐。第三,很多短的、快速的信息导致了碎片信息的信息超载现象,增加了大脑和认知负荷的选择,导致了人们注意力分散,缺乏深层思考,
图 3.1 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模式(2)经典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从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来看,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和“主导——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33]。其中,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分为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肯普模式和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史密斯——雷根模式,下文将对肯普模式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这两种模式进行分析。1)肯普模式肯普模式是以教为主的的教学设计模式中的一种,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设计的焦点是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图 3.2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OOC视野下凉山彝族地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 胡金频,彭筱.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2]基于“互联网+”的碎片化学习策略研究——从“碎片”到“整体”的嬗变[J]. 黄建锋.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8)
[3]远程开放教育中的碎片化学习分析[J]. 李超.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11)
[4]基于MOOC+SPOC适应地方院校的《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课程教学大纲分析与研究[J]. 吕浩音,郭涛. 甘肃科技. 2017(05)
[5]微信小程序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应用实践——以排架游戏为例[J]. 朱玉强. 图书馆论坛. 2017(07)
[6]非正式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J]. 张娜娜,常海洋.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16(04)
[7]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研究[J]. 李新发,辛宁. 运动. 2016(15)
[8]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 王竹立. 远程教育杂志. 2016(04)
[9]碎片化学习如何化弊为利?[J]. 王竹立,赵师红.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12)
[10]迎接“互联网+教育”顺应创新时代要求——喜读王竹立教授《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J]. 冯国春.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07)
博士论文
[1]应用技术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研究[D]. 刘文华.华东师范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设计与应用[D]. 刘士杰.山东师范大学 2017
[2]专业型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机制研究[D]. 刘雅露.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基于MOOC的高校混合学习模式研究[D]. 艾贤明.西华师范大学 2016
[4]MOOC教学模式研究[D]. 刘道坚.华南理工大学 2015
[5]基于微信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 陈峰.辽宁师范大学 2014
[6]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D]. 张克永.吉林大学 2014
[7]“任务驱动—同伴助学”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潘宁.山东师范大学 2013
[8]网络教学中知识点网络的个性化呈现研究[D]. 李艳.华中师范大学 2006
[9]ICAI中知识点关系的研究及其应用[D]. 童红霞.湘潭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60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360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