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有效学习的理论模型构建
本文关键词:网络有效学习的理论模型构建
【摘要】: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远程教育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而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是以学生的学习有效与否。因此,本研究在了解国内外有关网络学习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有效学习"的视角出发,以有效的网络化社会交互环境为支撑,以网络有效学习循环为核心,从激发学习者心智系统,规划网络有效学习,网络有效学习行动,监察、评价和修订学习行为和策略,学习成果产出,以及对学习成果的有效反馈等六个环节构建了网络有效学习的理论模型。希望该理论模型能为网络化社会交互环境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网络有效学习中各个环节交互有效性的深入探讨提供研究框架。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关键词】: 网络学习 有效学习 网络有效学习 理论模型
【基金】: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普通高校网络有效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YJA880084) 陕西省教育规划项目“陕西省普通高校网络有效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GH0902189)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CXS037)阶段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普通高校开展网络教学以来,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率先对普通高校的网络远程学习做了大量探索。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对网络学习中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比如,界定了网络学习的概念(王松涛,2000),探讨了网络课程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单美贤等,2001),分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兴富;远程学习圈:构建远程教学与远程学习的基础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07期
2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3 陈丽;远程学习中的信息交互活动与学生信息交互网络[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9期
4 陈丽;计算机网络中学生间社会性交互的规律[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1期
5 陈丽;网络异步交互环境中学生间社会性交互的质量——远程教师培训在线讨论的案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3期
6 王松涛;基于网络的成人学习及其策略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1期
7 王松涛;;网络教育时代的学习观与知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6期
8 刘菊霞,杜婧,张建伟,李斌,倪如慧,吴庚生,李志河,宋述强;网络学习质量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9 丁新;;关注网络教育教学法创新——《21世纪的网络学习》译后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10 张家华;张剑平;;网络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LICE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建新;;影响网上自主学习效率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梁绍湘;;浅议多媒体语音教学及网络管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3 钟志强;;教学过程互动关系分析与评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陈婷;;现代远程教育中互动理念的分析研究[J];办公自动化;2007年12期
5 何字娟;李爽;;网络学习者特征初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尹洁;;促进远程学习中社会性交互策略的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康海燕;;网络课程生成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薛振东;杜春斌;;论体育远程教学如何服务于体育成人教育[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08期
9 刘春荣;刘宝艳;冯u&中;;网络教学平台中交互模块的分析与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黄攸立;熊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区域创新环境关键要素识别[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婷;;现代远程教育中互动理念的分析研究[A];OA’2007办公自动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丽红;;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4 徐红梅;;现阶段远程教育的交互设计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艾戬;林博;;关于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能力的探讨[A];中国烟草行业信息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晏刚;吴业正;厉彦忠;候予;鱼剑琳;;网络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浅析[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7 谢英柏;苏杭;论立勇;宗露香;;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尝试与体会[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徐娟;;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交互设计评价[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9 徐峰;谭光兴;屈文建;;基于TAM/TTF整合模型的高校实施网络教学研究[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联;基于Web智能教育平台关键交互技术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2006年
2 马红亮;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结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5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解迎刚;基于人工心理的智能化E-Learning系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薛伟;现代远程教育5S学习支持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佑镁;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媛;对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的改进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俊丽;教学设计原理在英语网络课程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郝丽芳;网络教学师生互动平台应用调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陈恳;残健一体的社区教育网站构建与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静;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航;沈北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解冬青;网络学习的个性化评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卜红丽;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D];鲁东大学;2009年
10 杨卫明;网络课程中交互质量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2 陈丽,陈青;利用电子媒价“双向交互”的基本原理和实践中的问题──实时交互远程教学实验的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1999年11期
3 丁新;探讨远程开放教育观念、教学法和教育技术——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第十四届年会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02期
4 艾伦·泰特,陈垄;开放和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习支持之理念与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5期
5 张伟远,王立勋;网上教学环境评定指标体系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7期
6 陈丽;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1期
7 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3期
8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9 陈丽;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的交互性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7期
10 丁兴富;论加快远程教育学科专业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向东;网络环境下的跨学科知识共享[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涛;Wiki社群的社会网络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瑶;;南京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习过程性评价浅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程永军;张珍;;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的涵义[J];中小学电教;2002年07期
3 刘国暖;浅谈网络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衡水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4 孙一冰;;师生构建校园信息化教学环境,共创网络学习型家园——专题学习网站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02期
5 冷平,王仁蓉,刁永锋;网络学习的成功要素探析[J];教育信息化;2005年03期
6 于凌云;谢艳梅;;应用知识管理提高网络学习绩效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7 王小萍;;网络外语自主学习及其有效性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郭庆利;白才进;;校园网络学习环境构建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03期
9 苏丽丽;;大学生网络学习意识的现状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01期
10 倪浩;;利用网络学习环境促进学困生的转化[J];咸宁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洪波;郝际平;;后张拉整体成形桶拱的平板理论模型和成形过程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陈龙溪;钟方川;张海花;韩敬;;Rotamak中离子运动对旋转磁场电流驱动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保平;;解释偷渡现象的一种理论模型——三维一体动力模型[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尹静;杨兴森;路春美;邵延玲;;喷雾法烟气脱硫技术的特性研究[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2年
5 闵君;邓晓;;目标与背景的红外特征研究综述[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A 光电系统总体技术专题)[C];2006年
6 霍子文;郭义军;;新时期里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道路——运动训练文化[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7 陈永寿;S.Frcuondorf;;CSM同HFBCM的联系[A];第五次核物理会议资料汇编(中册)[C];1982年
8 姚武;封志辉;;聚丙烯纤维砂浆圆环干缩开裂判据的理论分析模型[A];首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吴燕;周晓林;;感受着你的感受:共情的神经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他得安;王威琪;汪源源;余建国;;松质骨的一种超声散射理论模型[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向文;浅议地方煤矿安全管理理论模型[N];经理日报;2009年
2 梁忻 刘凌林;国电公司社会责任实践彰显和谐理念[N];中国企业报;2007年
3 记者 瞿剑;国网公司《2006社会责任报告》垂范国企[N];科技日报;2007年
4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法案室主任、反洗钱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北京大学特聘教授 俞光远;建构反洗钱立法理论模型与科学体系[N];湖北日报;2005年
5 梁怡;财政分权理论模型的演进[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余丰;金融改革需破除“国际惯例”教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7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唐翔;富人社区效应[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8 陈甬军;反思能更好的推进改革[N];财经时报;2006年
9 记者 塔西雅娜;指标体系为骨骼 理论模型为灵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吴悦;创造革命化的体验[N];中国经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建波;多酚类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结合力关系、理论模型和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李登峰;复杂模糊系统多层次多目标多人决策理论模型方法与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1995年
3 张霜;控制权转移行为中的私人收益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严浩坤;中国跨区域资本流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林学军;基于三重螺旋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杨小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理论模型的重构与初步确证[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邢建国;中国企业FDI研究:理论模型与政策思路[D];复旦大学;2003年
8 宋丽军;超短脉冲激光器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9 张屹;基于“三明治”新方法的激光深熔焊接小孔效应的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王培席;医务场所暴力调查及理论模型研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美玲;网络学习环境下技术接受的研究与应用[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2 魏延霞;玻璃纤维增强圆筒形单板层积材的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吴红超;基于β辐射伏特效应的同位素微电池理论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陈章兰;基于视觉图像质心的焊缝中心识别技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5 钟红慧;安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中的变革管理分析[D];暨南大学;2007年
6 李争彩;2-2型压电复合材料换能器径向振动特性研究及有限元仿真[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毛李胜;Blazar天体的多波段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8 汤如俊;交换耦合磁致伸缩多层膜微磁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郑晓艳;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贵州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10 刘蕾;非均匀林冠降雨截留模型[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11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81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