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关键词:家庭中的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冲突与融合
【摘要】: 家庭中的自然伦理体现着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之情,教育伦理则是父母充当教育者时与子女之间的行为规范。在家庭中,这两种不同的伦理规范之间冲突不断,导致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的恶化。本论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和思辨法,在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家庭中的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之间的冲突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分析,在对冲突的原因进行挖掘之后提出解决冲突的办法。为改善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及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本文共分为五章,四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的提出,从三个方面指出了研究这一问题的起因。另外,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考察了这一研究的动态。指明了该研究的意义、思路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等。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二章,本章内容主要对家庭中的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的状况进行历史的考察,将其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 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第三章,着重对家庭中的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之间存在的冲突现象进行描述,由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存在的冲突不同,所以将其分为儿童期、青年期和成年期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 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使得父母子女间的冲突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和干涉,以及在子女的前期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冲突,这一时期代际之间的代沟也初步形成。青年期的子女正处于第二反抗期,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愈加激烈,尤为突出的体现在子女的前途选择以及二者的价值观差异中。当子女进入成年期时,二者的冲突则以较为缓和的方式存在,同时,出现了子女对父母的道德反哺。 第四部分着重对产生种种冲突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社会底色、教育背景以及心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挖掘。 最后,在之前所做研究的基础上,上升到和谐与幸福的境界,为构建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融合的家庭环境提出建议。 本文认为,家庭中的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之间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充分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形式、矛盾的产生原因之后,可以通过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对话对沟通,同时改变家庭中情理不相融的情况,以幸福为最终诉求上升到德性的回归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家庭伦理 自然伦理 教育伦理 冲突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0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英文摘要9-11
- 第一章 引言11-18
- 1.1 问题的提出11-14
- 1.1.1 对亲子关系问题的关注11-12
- 1.1.2 对家庭中的伦理关系的探索12-13
- 1.1.3 对教育性的追求13-14
- 1.2 文献研究综述14-16
- 1.2.1 中国关于家庭伦理的研究14-15
- 1.2.2 国外关于家庭伦理的研究15-16
- 1.3 研究的思路与意义16-18
- 1.3.1 研究的思路17
- 1.3.2 研究的意义17-18
- 第二章 关于家庭中的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的状况考察18-27
- 2.1 农业社会:家庭伦理的传统性19-21
- 2.1.1 超稳定的伦理系统19-20
- 2.1.2 家庭中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关系20-21
- 2.2 工业社会:家庭伦理的现代性21-24
- 2.2.1 以自由为核心的家庭伦理22-23
- 2.2.2 家庭中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关系23-24
- 2.3 后工业社会:家庭伦理的后现代性24-27
- 2.3.1 拒斥权威和绝对性的家庭伦理24-25
- 2.3.2 家庭中自然伦理和教育伦理的关系25-27
- 第三章 家庭中的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冲突所在27-35
- 3.1 童年期的冲突27-30
- 3.1.1 过分保护和干涉28
- 3.1.2 前期社会化中的问题28-29
- 3.1.3 代沟:初步形成29-30
- 3.2 青少年期的冲突30-32
- 3.2.1 过分干涉30-31
- 3.2.2 前途选择中的冲突31-32
- 3.2.3 代沟:道德价值观的冲突32
- 3.3 成年期的冲突32-35
- 3.3.1 "空巢"现象33
- 3.3.2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33-34
- 3.3.3 代沟:道德反哺34-35
- 第四章 家庭中的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冲突的深层原因分析35-39
- 4.1 社会底色:成长环境造成的文化差异35-37
- 4.1.1 社会目标35-36
- 4.1.2 个人价值观36
- 4.1.3 权威系统36-37
- 4.2 教育背景:教育性的缺失37-38
- 4.3 心理因素:心理成熟度与道德社会化38-39
- 第五章 构建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融合的家庭环境39-42
- 5.1 加强沟通,相互理解39-40
- 5.2 融情于理,情理结合40
- 5.3 和谐相处,追求幸福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5-46
- 致谢46-47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7-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厉洋;;教育伦理学内涵浅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龙涛;;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伦理的困惑与挑战[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3 龙涛;;当代社会教育伦理问题与重构[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4 谢晋;;信息化教育中信息科技对教育伦理的影响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3期
5 田宝军;杨磊;;“名校办民校”的治理:矛盾与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6 刘光溪,陈泰锋;入世对我国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基础教育;2003年S1期
7 罗静;;从“非遗”视角看彝族毕摩文化的法律保护机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宣龙;储宏;;让现代教育皈依终极关怀的家园[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2 陈见东;;土地意识的丧失与山水画、花鸟画自然伦理根源的失落[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袁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开放性视野——(复旦大学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提纲)[A];第十届博士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教育伦理与法律下的自由[N];人民法院报;2002年
2 陈良;儒家文化与财富伦理[N];学习时报;2008年
3 清华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建明;“有教无类”的思想不能背弃[N];北京日报;2009年
4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黄济;纵论横议 左右逢源[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赫鸿雁;权威、地位和自我实现[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香港东区环保促进会主席 蔡世传;保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N];人民政协报;2006年
7 实习记者 何勤华;毕摩文献成为国家级文献遗产[N];四川日报;2010年
8 王琼瑶;2008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音乐会新闻发布会举行[N];青海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蒋建华;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头脑[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徐党政;“素质教育安排在下午”[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祥林;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莎;家庭中的自然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冲突与融合[D];山西大学;2010年
2 刘红利;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3 李冰;当代教育伦理的价值取向及其保障体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申阳春;美国NEA准则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2年
5 赵永文;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伦理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茂华;教育伦理评价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宁团红;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涛;孔子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西方;教师德性伦理及其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叶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4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82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