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17:31
本文关键词: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摘要】: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模式的结合体。它反对教育的功利化和职业化,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的完整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因受苏联专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逐渐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脱节。在当今知识爆炸和学科分立的时代,通识教育在高校的作用日益凸现,成为解决高校专业教育危机的关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的改革和发展,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根本在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它是通识教育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关键。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通识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着设置不合理、构成比例失调、内容偏向工具性等问题。关于通识教育的实践,美国已有百余年历史,通识教育课程在美国经过长期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而我国的通识教育由于起步较晚,时间较短、经验不足,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对比研究美国的高校,汲取其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改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思路和方法,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介绍四种主要的通识教育课程类型。 第三部分:从相关背景、政策制度、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梳理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社会基础。 第四部分:概述中美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及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可借鉴之处。 第五部分:对中美高校四种不同类型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进行具体的个案分析与比较。分别比较中美两所综合研究型高校:复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两所普通教学型高校:西安外国语大学和阿姆赫斯特学院。通过分类研究,比较四所高校不同通识课程设置类型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特点和管理的异同。 第六部分:对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的思考,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国高校 美国高校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导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12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2
- 1.4 文献综述12-15
- 1.4.1 内地通识教育课程研究12-14
- 1.4.2 港、澳、台地区通识教育课程研究14
- 1.4.3 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研究14-15
- 1.5 理论基础15-18
- 1.5.1 自由教育15-16
- 1.5.2 美国三大教育思潮16
- 1.5.3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16-17
- 1.5.4 全面发展教育17-18
- 2 概念界定18-25
- 2.1 教育18
- 2.2 通识教育及相关概念辨析18-21
- 2.2.1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19-20
- 2.2.2 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20
- 2.2.3 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20-21
- 2.3 通识教育课程21
- 2.4 课程设置21-22
- 2.5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类型22-25
- 2.5.1 核心课程型22-23
- 2.5.2 经典名著型23
- 2.5.3 分布必修型23
- 2.5.4 自由选修型23-25
- 3 我国高校实践通识教育的社会基础25-28
- 3.1 我国实施通识教育的相关背景25-26
- 3.2 我国实践通识教育的政策保障26-27
- 3.3 中国引入通识教育的文化环境27-28
- 4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28-40
- 4.1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28-29
- 4.2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29-30
- 4.3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30-34
- 4.3.1 通识课程缺少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30-31
- 4.3.2 通识课程构成比例失调,类型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31
- 4.3.3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偏向专业化、应用性, 忽视人文性、普适性31-32
- 4.3.4 缺乏明确、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32-33
- 4.3.5 通识课程教学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33-34
- 4.4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34-36
- 4.4.1 市场与就业冲击着通识教育课程34
- 4.4.2 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积极性不高34-35
- 4.4.3 教育商业化迷失了通识教育的灵魂35-36
- 4.5 影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因素36-38
- 4.5.1 经济因素的影响36
- 4.5.2 社会因素的影响36-37
- 4.5.3 师资力量的匮乏37
- 4.5.4 学生对待通识课程的态度37-38
- 4.6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可借鉴之处38-40
- 5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个案分析与比较40-57
- 5.1 核心课程—复旦大学复旦学院40-44
- 5.1.1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理念与设置目标40-41
- 5.1.2 复旦学院通识课程的设置41-43
- 5.1.3 复旦学院通识教育模式的特点43
- 5.1.4 复旦学院通识教育的管理43
- 5.1.5 小结43-44
- 5.2 经典名著型—芝加哥大学44-48
- 5.2.1 名著型通识课程设置理论依据44
- 5.2.2 芝加哥大学通识课程的具体内容44-47
- 5.2.3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47
- 5.2.4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47
- 5.2.5 小结47-48
- 5.3 分布必修型—西安外国语大学48-52
- 5.3.1 西外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48
- 5.3.2 西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48-50
- 5.3.3 修习和考核50-51
- 5.3.4 小结51-52
- 5.4 自由选修型—阿姆赫斯特学院52-55
- 5.4.1 自由选修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52
- 5.4.2 阿姆赫斯特学院通识课程的目标52-53
- 5.4.3 阿姆赫斯特学院通识课程的具体内容53-54
- 5.4.4 阿姆赫斯特学院自由选修课程的特点和管理54-55
- 5.4.5 小结55
- 5.5 分析与比较55-57
- 6 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57-61
- 6.1 更新通识教育理念、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目标57-58
- 6.2 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优化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58-59
- 6.3 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建立配套教学管理体系59-61
- 7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曼丽;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2 蔡映;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冯惠敏;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04期
4 吴平,陈学敏,曾德军;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1期
5 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0期
6 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1期
7 涂艳国;试论古典自由教育的含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8 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9 冯惠敏,曾德军;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贾永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1127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12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