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专业型研究生助学贷款配置: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2-15 12:09

  本文关键词: 助学贷款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 公共财政 教育收益差异 出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的增加,当前中国的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建立有效的财政资助体系将有助于促进其规模和质量的提升。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助学贷款是专业型研究生资助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专业型研究生采取成本分担与助学贷款政策的依据,并从成本和收益视角提出了贷款配置的基本原则。其次,研究以美国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所得结果与理论观点基本一致,有以下发现:(1)助学贷款在专业型研究生资助中所占比重较大;(2)联邦政府在专业型研究生贷款的发放和补贴中承担了主要角色;私人机构对专业型研究生贷款也相对学术型研究生更高;(3)贷款在配置时兼顾了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因素。最后,本文结合理论及美国的实证结论,探讨专业型研究生贷款配置原则对中国的启示及其局限性。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highly skilled professionals, China's 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Setting up an effectiv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will help to improve its scale and quality. Student loa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 support system. Firstly,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demonstrates the basis of the policy of cost sharing and student loan for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oan allo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st and income. Secondly, taking the United States as an example of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The following is found: (1) Student loans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 grant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granting and subsidizing of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 loans; The private sector also has higher loans to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than academic graduate students. The allocation of the loans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ost and benefit factors of 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theory with the empirical conclus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and limi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rofessional graduate loan allocation to China.
【作者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64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存宝;;大学生助学贷款管理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2 黄晓;;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问题探究[J];时代金融;2011年14期

3 谢广明;;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的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4 张海涛;;大学助学贷款业务中诚信偏差原因及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4期

5 刘若冰;;基于UML的助学贷款管理系统的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6 范微微;;浅谈高校助学贷款违约问题[J];新课程(教研);2011年08期

7 陈晓蕾;刘婷婷;;浅谈国家助学贷款视角下大学生诚信教育[J];华章;2011年18期

8 陈津云;;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体系的构建[J];中国报业;2011年08期

9 李优晶;;美国联邦学生资助及其特点[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4期

10 于慧婷;;中国高校学生资助问题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婷;;内蒙古自治区助学贷款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真真;;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助学贷款困境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崔洁;;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大学生个人信用问题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臧兴兵;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机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臧兴兵;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SWOT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金庆花;孙富强;;研究生助学贷款的现状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助学贷款工作的回顾与反思[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邓蕊;袁建辉;;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制度供给与市场需求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8 李玉非;;新中国高等学校助学制度演进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董双慧;;按收入比例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SWOT分析与发展构想[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建华;;用经济手段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林荣 王文武;生源地助学贷款受冷遇[N];甘肃法制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智;开行欲解助学贷款难题[N];经济日报;2005年

3 记者 李岚;新机制破解助学贷款难题[N];金融时报;2005年

4 谢风华 张正华;赶紧促一促助学贷款[N];金融时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林霞 实习生 董洋;助学贷款,,圆了数万贫困生大学梦[N];山西日报;2005年

6 秦红;开辟助学贷款“绿色通道”[N];新华日报;2002年

7 杨守勇;河北将为到农村的高校毕业生代偿助学贷款[N];中国改革报;2008年

8 记者 杨世智;国开行向我省发放2亿元助学贷款[N];甘肃日报;2008年

9 记者 周爱玲;200余万元助学贷款发放[N];酒泉日报;2008年

10 赵婀娜;国家拟替“援西”大学生偿还助学贷款[N];中国改革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梁爱华;社保机构回收学生贷款的可行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廖茂忠;学生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陈灿平;学生贷款:运行机制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刘幼昕;学生资助制度的责任伦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静;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个人信用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谭文丽;我国大学生助学贷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褚萍;国家助学贷款的成本—收益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周青;国家助学贷款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5 刘峰;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苏州大学;2007年

6 李颖;澳大利亚高等教育HECS计划解读与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小平;助学贷款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8 霍永平;山西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盛昱航;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运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侯晓倩;生源地助学贷款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13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513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f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