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技术转移机理及特征的管理体系构建
本文关键词: 高校 技术转移 管理体系 机理 特征 出处:《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大学技术转移管理体系处于技术转移体系的核心位置,是对技术、人员、信息、资金等因素及转移过程中各个活动的相互联系加以有效控制的一整套组织机制和运行流程。基于大学技术转移的运作机理以及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和风险性高的特征,构建了由组织体系、流程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和支持体系四个子体系组成的大学技术转移管理体系。
[Abstract]: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management system is at the core of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 It is about 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information. A set of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s and operational processes that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various activities during the transfer process, based on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as well as its broad, professional and risky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four sub-systems: organization system, process system,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port system.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大学技术转移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研究”(10MR56)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网络系统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6期
2 叶桂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运作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许长青;;大学与产业科研合作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辉;技术中介机构运作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陈赞;信息非对称条件下技术商品交易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方晔;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技术转移体系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马晓丹;我国大学科技园及其技术转移体系分析[D];东南大学;2006年
5 应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形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白利娟;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顾保阳;化工与环保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定位发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8 李友普;技术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9 于翔瑜;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严全治,席新;美国大学的科技资源配置及其效益[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2 凌申坤,雷日平,刘晨;论加入WTO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3 王新平;大学在国家技术转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10期
4 龚玉环,王大洲;关于大学技术转移的一个解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2期
5 李文波;我国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6期
6 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转型过程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0年03期
7 董晋曦;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若干思考──兼论高校应成为知识创新系统的第一执行主体[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年06期
8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1999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康成;;国外高校的技术转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成果纵横;2011年03期
2 常海星;;高校向企业技术转移存在问题与对策[J];江苏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3 刘昭阳;张万彬;;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研究[J];金融经济;2011年12期
4 王桂月;徐世星;;知识管理视角下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17期
5 孔祥金;孔宇;薛晶;;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自身因素[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6 高峰;;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转移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07期
7 曹阳;;大学技术转移模式研究——发明者行为视角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孙舒眉;;美国大学知识产权管理模式[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年07期
9 余新丽;赵文华;杨颉;;中国研究型大学创业能力研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3期
10 李福星;;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研究[J];中国教师;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雪菊;刘倩琦;徐峰;唐曙光;庞明涛;仲继卉;;高校科技成果长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2 冯敏;赖淦辉;陈素莲;;高校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龚玉环;;大学技术转移:对有关认识误区的一个解读[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马跃;;高校科技成果的高阶转化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黄本笑;李鄂;;高校技术转移与大学创业互动性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6 田素妍;孟令杰;李玉清;;试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A];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单连良;;地方高校技术转移SWOT分析[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8 傅正华;;划转地方管理高校科研工作的定位[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念才;;高校创新能力建设研究[A];《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张云逸;曾刚;;上海高校衍生企业的区位选择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轶琳;上海高校科技成果助跑浙江企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2 记者禹超;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N];秦皇岛日报;2008年
3 记者 郭涛;我国首家技术转移方向硕士班开班[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4 刘慧卿 记者 丁雷;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N];大连日报;2009年
5 齐智杰 记者 姜雪松;中白技术转移创新中心筹建[N];哈尔滨日报;2009年
6 圆圆;技术转移 寻求产业化空间[N];上海科技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郭涛;张晓凌:聚焦先进制造 倾力技术转移[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8 娄山 轩家红 孙明恒;合工大在蚌设技术转移分中心[N];蚌埠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解佳涛;产业发展呼唤高校科技成果加快转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郭涛;姜玉祥:校地结合催熟高校科技成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臣业;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2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王会良;大学技术转移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韩俊德;天津市高校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陈桂尧;中国大学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王桂月;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金明浩;高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彭绪梅;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乔章凤;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敏;信息空间视角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模式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2 郭华伟;中国大学科技园评价拓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3 郑绘;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4 应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形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杨琼;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余阳;高校科技成果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铁军;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8 季学猷;清华大学的技术转移[D];清华大学;2005年
9 梁立新;试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观念创新[D];广西大学;2005年
10 史小猛;江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13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513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