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质量的院校类型及区域差异分析——兼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与质量格局

发布时间:2018-05-25 18:28

  本文选题:高等教育质量 + 区域差异 ; 参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摘要】:本文使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2011"数据,将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五大可比指标)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性指标,将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知识、能力、价值观收获)和在校满意度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结果性指标,综合而实证地考察在区域与院校类型的交互作用下我国本科教育的质量现状,并围绕教育过程性指标和学生先赋因素对教育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存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和院校类型上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与人才培养质量格局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资源条件优势并不等同于学生的高学习性投入和高教育收获,不同区域和类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各具优势。研究还发现,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院校中,影响学生教育收获和在校满意度的因素不尽相同,但就总的预测率而言,教育过程性因素对学生教育收获和在校满意度的影响远大于学生的先赋因素。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input survey 2011" from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regards the study input (five comparable indexes) as the process index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Using self-reported educational gains (knowledge, abilities, values) and school satisfaction as an indicator of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in China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regional and college types is comprehensively and empirically investigated,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result are deeply analyzed arou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index and the factors of students' first assignment.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in China is uneven in the region and the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is a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ttern of allo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he pattern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The advantage of resource condition is not the same as the high learning input and high education harvest of students. Different regions and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in talent training.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s' educational gain and satisfaction were different, but in terms of the overall forecast rate,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al process factors on students' educational gain and satisfaction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n students' preemptive factor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分类号】:G64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史静寰;涂冬波;王纾;吕宗伟;谢梦;赵琳;;基于学习过程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雪文;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亮;;生态学视阈下西部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2期

2 马汝伟;李伟玲;徐菲;;试论沿海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以江苏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2期

3 吴晓;聂会平;;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生态学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0年01期

4 张淑林;万明;裴旭;;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策略探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5 周仲高;;高等教育人口刍议[J];江苏高教;2007年03期

6 王义遒;;提高教学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杰出人才成长开辟道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04期

7 王锋;;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价值工程;2011年20期

8 彭国华;雷涯邻;;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因素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03期

9 曹剑辉;方展强;;生态学视角下的广东高等教育[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邓文超;吕林海;;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的新视角与新方法——基于SERU调查的解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俊;黄琴;李建忠;刘松年;;学术生态初探[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曲新艺;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何培英;高等海洋教育生态及其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邵争艳;中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评价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左兵;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张铭钟;我国西北五省(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9 邓小泉;中国传统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镇;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欣;我国高校科技资源配置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高军慧;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吉树芬;系统论视野下内蒙古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莉;地方“211工程”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理论与实践[D];郑州大学;2011年

5 廖娟;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魁;区域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7 董艺乐;河南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蕾;广东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与优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文平;系统方法应用于旅游高等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龚剑;广西师专升本转型后的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光宇;论公共关系与组织的生态平衡[J];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2 邱耕田;生态危机与思维方式的革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3 成守允,刘东辉;论教育生态环境与体育教育生态系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4 苗丽静;日、美两国宏观调控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04期

5 龙建;绿色思维:高校管理的生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贾绍凤;日本90年代区域差异的现状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3期

7 陆大道,刘毅,樊杰;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J];地理学报;1999年06期

8 王书明,刘艳秋;人化自然与人控生态[J];大庆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9 宋栋;区域经济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2期

10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莉;;当前师资队伍状况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兼论师资现状对“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1年04期

2 杨旭;覃军;史向红;周晓霞;刘毅敏;;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年03期

3 徐海萍;张吉庆;;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戴林富;;关于高等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学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09期

5 吴启迪;;认清高等教育发展形势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2006年参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04期

6 房桂兵;;论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3期

7 方淑荣;史胜辉;盛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高校教育质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09期

8 胡淑明;李文芹;李占雷;张媛;;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就业竞争能力[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9期

9 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01期

10 田延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Martin Carnoy;;高等教育质量与经济危机: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Kalaya Tingsabadh;;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动力(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岳桦;;教学设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4 韩新君;李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高教强省”步伐[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5 中国老教授协会"提高质量课题组";姚小玲;;大学文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A];中国老教授协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孙孝文;张安富;但练;陈志伟;;影响大学教育质量的政策因子分析[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陈永川;;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炎锋;赵一夫;;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探索与实践[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默;;“十五”时期至今辽宁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状况、特征及其趋势[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史秋衡;罗丹;;从市场介入的视角辨析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施晓光;TQM切开高等教育的“瓶颈”[N];中国质量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张莉莉;高等教育要办出特色[N];辽宁日报;2007年

3 袁飞;高等教育应与时俱进复旦副校长呼吁改革[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4 记者  王彦;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成高等教育主要任务[N];黑龙江日报;2006年

5 储常连;着力提高安徽高等教育质量[N];安徽日报;2008年

6 记者 郭萍邋李笑冰;发挥省级教育部门在评估中的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夏明忠;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全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N];凉山日报(汉);2008年

8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华邋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郑南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需从多方面努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记者 程曦;以高度责任感发挥智库作用[N];新清华;2008年

10 记者 王鸣琦 郭妍;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暨高等教育工作会议闭幕[N];陕西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会敏;基于指数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方鸿琴;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构建与质量审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亚杰;基于集成的学位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洪彩真;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时花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周湘林;中国高校问责制度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尽晖;21世纪初叶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范爱华;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实施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李武军;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赐英;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悦;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学历贬值现象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廖丕显;合作与双赢[D];南昌大学;2008年

7 刘利,

本文编号:1934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34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3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