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的历史轨迹及其影响——探讨中国教会大学兴起的新视角
本文选题:晚清 + 基督教新教 ; 参考:《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12期
【摘要】: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曾召开五次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即1877年、1890年和1907年上海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在华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以及1888年伦敦世界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和1910年爱丁堡世界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上述大会围绕中国教会高等教育及教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若干共识,这些讨论和共识对中国教会大学的兴起及其最终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bstract]:From the 1870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five Protestant missionary congresses were held, that is, 1877, 1890 and 1907, the first and second time in Shanghai. The third Protestant Missionary Congress in China, the World Protestant Missionary Congress in London in 1888 and the Edinburgh Protestant Missionary Congress in 1910. On the basis of the extensive and in-depth discuss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urch higher education and church universities, a number of consensus has gradually emerged. These discussions and consensus hav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ise of Chinese church universit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ir final pattern.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项目(205000-811331)
【分类号】:G649.29
【参考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靖;;从国际性传教大会历史看基督教新教传教观的改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徐国利;胡适论西方在华教会教育[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张珍珍;;教会学校与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张珍珍;朱镜人;;教育交流对安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杨大春;晚清政府关于外国教会在华持有武装政策述论[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5 周辉湘;论《万国公报》对维新变法的舆论影响[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6 杨大春;论日本佛教的清国开教与中国社会的抵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王彩霞;;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语文教学方法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8 杨涛;;非宗教运动与洹河流域的社会信仰变迁——兼论革命与民间信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杨慧;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10 金阿宁;王海胜;;近代中国私塾改良动因论析[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彭尔佳;;清末“教科书”的发生及其编审定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吴洪成;;近代中国教会高等教育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4 谷忠玉;;近代西方女性观在中国的传播路径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5 吴伯娅;;碰撞与裂变——清代前期中西关系刍议[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金燕;;圣约翰大学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7 顾卫民;;20世纪初期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运动[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8 邹振环;;《华英初阶》和晚清国人自编近代英语教科书的发轫[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9 赵莉如;;汉译“心理学”名称的演变[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10 邹小站;;国是、议论、风气与西学东渐——以洋务时期为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瑛;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新忠;高等教育分流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吕旭峰;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王娟;民国学术传播中的《燕京学报》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4 王双钰;清末民初(1902-1919)高等小学历史教科书编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彩荣;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秦奋;清朝晚期至民国中期福州女子教育研究(1850-1937)[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洁;民国时期福州教会中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余雅卿;兴化美以美会文教事业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邵琴芬;论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道德教育[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合成;上海早期教会学校体育的历史考察[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春,周谊;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杨彩娟;;试论晚清三次重要的留学浪潮[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黄金刚;;晚清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年29期
4 霍慧新;;学部与晚清留学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03期
5 徐健;;晚清官派留德学生研究[J];史学集刊;2010年01期
6 唐晓明;;晚清湖南书院科技教育发展始末[J];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7 李红;;晚清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近代化:演进、特点与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03期
8 张洪萍;;晚清师范教育的速成性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张艳华,郭雪萍;晚清留日教育的政治色彩及其成因[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蒋明宏;;晚清苏南家族书院的分化与多元类型——近代苏南家族书院研究之一[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董静芳;;晚清留学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2 樊慧英;;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3 黄伟;黄涛;;福建协和大学的奠基者庄才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杨慧林;;早期教会大学的两种授课语言及其价值归宿[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丽萍 郭勇;西式大学在中国西部的诞生[N];光明日报;2006年
2 谭金土;回顾东吴大学法学院[N];检察日报;2003年
3 张伟健;走出求职误区[N];济南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黄涛;大德是钦:记忆深处的福建协和大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家峰;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丰;晚清湖南书院改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陈新;教会大学与近代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雪玲;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陆灵艳;上海圣约翰大学立案问题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5 李霞;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基督教大学本土化[D];广州大学;2007年
6 蒲艳艳;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中国农业教育的近代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郭霞;林景润校长时期福建协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聪玲;之江大学办学形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孙帅;中国近现代教会大学办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燕;早期东吴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其实践(1901—1927)[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12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1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