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透视与解剖在中国美术学院教学①中的应用与延伸

发布时间:2018-07-31 17:43
【摘要】:透视学与解剖学是艺术类院校两门传统学科,是美术原理②,一切美术创作的基石。透视与解剖在西方美术史中始终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贯穿始终,是传统美术的核心技艺。 透视学在绘画,设计中起着支配调节画面中所有物体关系的作用。透视会使画面的各要素相互联系起来,并有立体感,空间感,纵深感等等。 解剖学在艺术中接近于人体结构学,通过对人体结构本身的了解,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则可以主动正确地加以表现与整合。 两门学科是20世纪初经西方美术教学体系传播至中国美术教育中的两门传统教学理论,是中国美术学院一直以来重要的基础教学课程。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理论和方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科学的理论必须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地完善自身理论体系,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发挥出其最大的能量。透视与解剖正是如此。 两门学科在我院教学中长期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固定的授课对象,已不符合当下的艺术创作环境需求以及学院新增的专业设置需求,但两课也并未因为现代美术飞速发展,新兴的设计、图像媒体专业纷纷出现而被排斥,同样具有重要的认知和教育价值,有很强的生命力,是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Abstract]:Perspective and anatomy are two traditional subjects in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rspective and anatomy have always occupied an indelibl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t. Perspective in painting, design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objects in the screen. Perspective will make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pictu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have a sense of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depth, and so on. Anatomy is close to the science of human body structure in art.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ody structure itself, artists can actively and correctly express and integrate in their artistic cre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the two subjects are two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ories which have been spread through the western art teaching system to Chinese fine arts education, and they are the important basic teaching cours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Fine Arts all the time.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and methods have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Scientific theories must adapt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own theoretical system and make continuous progress in order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Give full play to its maximum energy. This is precisely the case with fluoroscopy and anatomy. For a long time, the two subjects have adopt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fixed teaching objects in our college, which have not met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artistic cre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new specialty set up by the college, but the two courses have not developed rapidly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t. The emerging design and image media specialty have been rejected. They also have important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value and have strong vitality. They ar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that an excellent artist and designer must posses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20-4;G6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华,何人可;产品设计的时尚化趋势[J];包装工程;2002年03期

2 范劲松;现代工业设计中的技术美学问题研究[J];包装工程;2004年04期

3 钱品辉;;论包装色彩设计的美学特征[J];包装工程;2006年05期

4 黄强苓;;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影响研究[J];包装工程;2007年02期

5 魏鸿飞;;九华山旅游纪念品的艺术研究与设计[J];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01期

6 余义虎;视觉传达设计多元特征与表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李伟;对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人才素质问题的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褚冬竹,戴志中;互动的舞台──试论建筑的情理交织[J];华中建筑;2001年04期

9 李道亮;装饰织物与室内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年06期

10 颜陶;;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历史与展望[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成忠;曹海艳;;简析设计中的复古[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王少君;;简论产品设计中的尺度问题[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刘月林;张玉江;;中国古典家具设计特征解析[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4 张安鸿;徐人平;;快速成形与个性因子[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山俊华;;人文环境与产品设计[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孙延;刘卉;;建筑情感空间与色彩空间的同构关系浅析[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成忠;曹海艳;况成泉;;简析设计中的复古[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崔笑声;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2 易西多;艺术设计目标系统法设计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覃京燕;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春霞;城市建设中的色彩问题——对扬州城市色彩的考察与思考[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2 周道宁;中国内地和香港电视广告形象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褚冬竹;弹性·整合[D];重庆大学;2001年

4 颜其锋;20世纪设计风格与时尚之演变规律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5 全进;论景观设计中艺术与科学因素的融合与发展[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罗业云;深圳机场物流园区环境艺术设计及动画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胡飞;艺术设计符号的形式、意义及运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程倩;中西方古代设计艺术思想渊流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阚玉德;广告表达论[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周海海;产品识别设计策略[D];湖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56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56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0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