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评估运动:“组织化动员”的概念、特征与悖论
[Abstract]: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concept of "organized mobilization" and defines it in view of the unique evaluation movement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sums up the eight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mobilization" in university, analyzes the triple paradox of this very contradictory and unique phenomenon, and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deeply digging and analyzing the reasons behind "organizational mobiliz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海洋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教学评估‘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11YJA880171)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忠民;重新发现社会动员[J];理论前沿;2003年21期
2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松涛;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迟爽;高等教育评估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尚成;姚为付;曾映雪;聂秀;;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意愿的系统性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2 丁全忠;吕新发;刘崇俊;;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考量[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陈楚洁;;动员式治理中的政府组织传播:南京个案[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4 李谭君;;财政分权、激励结构与专项转移支付[J];研究生法学;2009年06期
5 李谭君;文超;;财政分权、激励结构与专项转移支付[J];当代财经;2010年09期
6 刘勇;;利益差异效能累加:群体冲突的触发根源——以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为诠释框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孙秀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动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王亚新;;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率——中国法院的财政保障与法官激励[J];法学家;2010年04期
9 田先红;陈玲;;再造中间层: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模式变迁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吴杰;;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乡土教育想像[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云珍;;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及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分析[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2 万江;;土地制度困境与工业用地价格管制失败[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萍;变俗与变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宋黎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王众;1950~1957年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D];山东大学;2007年
4 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5 贾滕;土改背景下的乡村社会秩序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程启军;转型·冲突·化解:劳资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会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方;单位社会变革与社会基础秩序重构[D];吉林大学;2010年
9 张晓霞;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模式及动员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震;当代中国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急动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虎;行动中的预防性法律:美国刑事诉讼中的审前服务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素萍;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王雅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动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海峰;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的青年就业观念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吕方;空间的社会性:一项对城市广场的社会学考察[D];吉林大学;2007年
6 曾敏;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农民合作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宣传动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8 张继梁;对话式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江静;陕甘宁边区成功选举的经验[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孙景丽;1949-1978年随县水利建设与农村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桂霞,吴春晖;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动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王炎;新中国宣传网制度的建立及其历史经验[J];北京党史;2004年02期
3 刘济生;“文化大革命”的形态应是“社会运动”[J];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05期
4 刘忠学;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及现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5 董秀华;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职能与作用——个案与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6 余鸣鸿;年鉴学派对传统史学的突破[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王立国;改革现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07期
8 张劲松,高建华;高等教育评估中的中美两国政府行为之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欧阳小松;福建抗美援朝运动回顾[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4年04期
10 张云;共和国前30年“运动”的回顾与思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秦晖;[N];南方周末;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新兴;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评估中的几个问题[J];云南电大学报;1997年03期
2 纪宝成;;大学评估太多太滥[J];教书育人;2008年18期
3 葛晓音;;大学评估不应泛滥[J];教育与职业;2008年25期
4 戴伟;;大学排行榜:走下“神坛”[J];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2006年01期
5 刘尧;高等教育大众化之我见[J];交通高教研究;1998年03期
6 王竹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探[J];江南论坛;1999年05期
7 潘懋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兼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1999年03期
8 黄鸿鸿;高等职业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选择及其发展问题[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沙红;高等教育大众化:天津市的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段作章;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乔;高志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思路探析[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2 郭琛;郭琳;;基于TRIZ理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协调发展研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3 陈锡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机会均等[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4 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学生贷款的偿还、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入学”研究成果集(一)[C];2004年
5 陈瑜;;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探讨[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张彩虹;;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等教育农村社会服务的特点与态势研究[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史志谨;;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促进高等教育公平[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媛;高鹏;;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影响分析[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10 左崇良;;和谐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薛天祥;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突破认识障碍[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葛洪才;质疑“高等教育大众化”[N];中国改革报;2006年
3 陈玟;我省提前十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4 司宏昌;在新规模上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陈莎莎;从“出世计划”到“卓越进程”[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包亦君;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N];北京科技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姜澎;招生数翻倍,教师在哪里[N];文汇报;2010年
8 记者 赵建春;江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朱现平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人口因素[N];中国人口报;2005年
10 张宁生;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办学理念[N];陕西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瑜;论陕西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实现途径[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付雪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湛俊三;地方高校战略联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孙红梅;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孙玉杰;以成长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梁淑红;利益的博弈: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制定过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郑利霞;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卢晓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李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观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史芸;我国教学型大学合理定位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虹;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探析[D];西北大学;2008年
4 董秋月;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刘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高校收费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英;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7 包卓;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涛;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院校研究模式的构建[D];重庆大学;2007年
9 孙洁;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新疆大学;2008年
10 刘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远程教育的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81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28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