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从“钱学森之问”谈我国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发布时间:2018-11-04 20:56
【摘要】: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依靠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型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各方人士探讨和实践的重要问题。钱学森先生曾多次表示并直接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质疑,明确地指出了我国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同时也对我国今后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目标和期望。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基本论题的由来出发,深入分析"钱学森之问"问题实质,分别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辅助配合、学校教育改革、学生主观努力等多个角度提出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Abstract]:Innovative talent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promot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Dream. How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all sides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Mr. Qian Xuesen has repeatedly expressed and raised directly the question of "Why our schools can't always train outstanding talents", clearly pointing out the ke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uts forward more targeted goals and expectations for the training mode and mechanism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future.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of the basic topic of "Qian Xuesen's ques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the question of "Qian Xuesen's question", respectively, from the aspects of national policy guidance, social as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school education reform, etc. Students'subjective efforts and other perspectives put forward thinking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hina.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人文学部;
【分类号】:G6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曾晓芬;;从“钱学森之问”看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07期

2 姜文;;困境与思路:“钱学森之问”引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21期

3 熊丙奇;;正视问题 积极应答“钱学森之问”[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07期

4 李克武;胡中波;郑伦楚;;以学科交叉路径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07期

5 卢晓东;;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兼论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创新型人才[J];第一资源;2011年03期

2 申明浩;杨永聪;;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兼论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治理结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王正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惑与抉择——求解教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迷”[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年01期

4 孙晓鲲;;欧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陈欣;;经济转型背景下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3年04期

6 李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3T”模式的构建[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4年01期

7 沈超;;高校个性化教育的理性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2期

8 丁亚金;;创业教育:中国高校准备好了吗——基于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审视[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于延;;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年12期

10 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J];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雯;吴有训高等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李震南;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殷桂清;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及信仰教育问题探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乔风;高校大成智慧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赵国华;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D];渤海大学;2014年

6 李艳;国际视野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沙群;基于Moodle的知识建构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8 郭丽丽;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赵云云;;交叉学科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11期

2 平旭;德育视野中的创新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1年02期

3 钱学森;;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J];教书育人;2010年01期

4 贺敬雯;;浅析诺贝尔奖无中国籍人的原因[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12期

5 乔文达;董奇;;神经神话与早期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靳晓燕 齐芳;[N];光明日报;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2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3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4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5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7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8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9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万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其优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4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璐璐;我国应用性理科人才培养与素质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蔡丽;高校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10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11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11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7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