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方针看大学精神的培育
[Abstract]:As an educational policy to guide Chinese educ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alents trained in universities must be people who serve the people and socialism in an all-round way. The reason why a university can develop and grow under difficult conditions is that the talents it trains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al poli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ts university spirit.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innate deficiency", "lack of grai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and the thought of shedding profit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lacking in spirit. Therefor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ultu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ully tap the resources of loc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dvantages, to create a culture of school causes that demonstrates the spirit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ies, and to constantly condensate and enrich the spirit of universities. Political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四川理工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唐耀华;;论大学精神的育人作用及其特点[J];江苏高教;2008年01期
2 谢欧;;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3 冯刚;;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 推进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王平;;羌族文化与羌族性格的双重展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周舫;;四川古蔺苗族婚恋观的变迁调查及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7 赵炎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陈希红;;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李忠萍;;浅析《吕氏春秋》蕴含的文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陈慧敏;;论宗教意识缺失对中国传统失意文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劲松;李林杰;;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超越——以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的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金杰;;云南经验:民族文化保护区的建设与民族文化发展链的衔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3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邓城锋;;香港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学习分析[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基于内需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的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以长株潭“3+5”城市群生态补偿机制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6 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论——以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7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8 吴团英;;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金海;;论草原文化的基本价值体系[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海荣;;论北方游牧民族民俗特征及功能[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唐旭天;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建萍;蔡清及其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晶;辽宁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杜全伟;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孙旭鹏;庄子的生命观[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胜兰;洛阳商店命名的语言特征分析及其社会属性探微[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唐耀华;大学精神内涵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荀振芳;大学精神的守望与回归[J];江苏高教;2000年02期
3 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武;;打造地方院校大学精神的理论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赵良庆;李德才;;教育的方向与现代大学的使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3 唐淋源;彭虹斌;;蔡元培大学精神及其文化根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周瑞法;大学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易旨归──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其他[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年02期
5 孙兆泽;大学理性之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20期
6 黄明娣;陈小英;;建构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统一的现代大学精神[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冯刚;;弘扬大学精神 推进高校德育的创新和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10期
8 文大稷;秦在东;;论创新大学文化与培育大学精神[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16期
9 张祖华;;现代大学精神的共性解读和构建策略[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6期
10 李淑云,赵厚亚,王殿才;谈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J];山东电大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玮;;鲁艺与鲁艺精神评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2 王梓坤;;论大学精神[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3 张超;刘玉生;;培育大学精神 建设和谐校园[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4 白玮;;“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潘威;;试论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朱大章;江鸿波;;基于高校学生德育的大学校史教育体系建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7 杨宝清;杨德新;;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8 杨宝清;杨德新;;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9 顾凯平;;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迷茫期中坚持民办教育的科学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岑兆丰;李晓彤;刘向东;郑臻荣;;应用光学课程建设:忘却之后的财富[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和平(作者为四川大学校长);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N];光明日报;2004年
2 顾玉平;谈谈大学精神[N];南通日报;2007年
3 肖擎;大学精神之上的精神[N];长江日报;2005年
4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涂文涛;努力培育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4年
5 记者傅继红;四校长纵论大学精神[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6 胡虹娅;大学精神的放逐与高校高层的两难[N];人民政协报;2005年
7 青岛大学校长 徐建培;培育新世纪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2年
8 储朝晖 教育学博士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西异趣归善真[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吴传喜;大学精神: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黑龙江大学校长 张政文;简谈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常艳芳;大学精神的人文视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宋承祥;教育结构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陈功江;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立保;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伍运文;中国高等教育产业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景春;中国大学理念的文化哲学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福杰;大学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晓云;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师与大学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艳;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教师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田起香;论现代大学形象及其塑造[D];吉林大学;2009年
4 黄洁莉;论和谐校园构建中大学精神的培育[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祖霞;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瑞;试论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俨;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8 封连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贝贝;“选秀”盛行与大学精神之重塑[D];青岛大学;2009年
10 马淑丽;我国大学治理的泛行政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69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69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