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生就业形象的媒介呈现

发布时间:2018-12-29 12:41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以及《新安晚报》四种不同类型的报纸、2004—2011年八年间的大学生就业报道进行抽样、统计和分析,总结大学生就业报道的现状,探析大众传媒究竟为大众呈现出一幅怎样的大学生就业图景,进一步思考报道背后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就业形象在媒体上的呈现并非一成不变。就不同阶段而言,在“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时期,高校毕业生“包当干部”,是所有人仰视的“·天之骄子”,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不高,且都是完全积极正面报道;双选制度下的大学生就业引入了“竞争”概念,但岗位多竞争少,加上政府可以部分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时仍能做一个“从容求职者”;而在市场化浪潮中,大学生逐渐蜕变为“普通劳动者”,媒体中的大学生就业形象展现出多元复杂的特征。 通过具体研究表明:在2004—2011年这八年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见报度较高,但各报报道量起伏及差异较大;报道内容以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办法以及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描绘为主;报道体裁均以动态消息为主;消息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官方渠道以及高校半官方渠道;报道性质上,党报的正面报道占了绝对优势,而其他媒体则以中性报道为主。 不同媒体在大学生就业形象的呈现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即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政治宣传者、社会精英话语体系下的问题思考者、以及市场逻辑下的竞争参与者。他们所呈现的大学生就业形象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些差异直接导致媒体的大学生就业形象更加丰富立体,多元化的形象“互不避讳”同时“跃然纸上”,展现在大众面前。 媒体报道中大学生就业形象受到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多种外在力量的支配;其中政治因素是影响报道呈现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明显,文化因素则是通过影响社会,来进一步潜在影响着媒体报道的。外部影响是通过传媒内部因素来发挥作用的,媒体从业人员作为新闻实践的直接操作者,对于报道内容、报道风格、报道视角的选择,以及版面的安排等都有着很大的决定权,因此媒体定位、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等内部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媒介形象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adopts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carries on the sampling to "People's Daily", "China Youth Daily", "Anhui Daily", and "Xin'an Evening News" four different kinds of newspapers, 2004-2011 eight years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report. Through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report, analyzes on what kind of employment picture the mass media presents for the public, and further consider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ehind the report. The appearance of employment imag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edia is not static. In terms of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employment policy period of "turnkey", college graduates "package as cadres", is all looked up to "the proud son of heaven", the media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re completely positive reports; Under the double election system, the concept of "competition"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there is less job competition, and the government can partly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can still be a "calm job seeker" when they are employed. In the wave of market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gradually degenerate into "ordinary laborers", and the employment imag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edia shows multiple and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concrete research, it is shown that in the eight years from 2004 to 2011,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has a higher degree of reporting, but the amount of reports in each newspaper fluctuates and varies greatl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report are the polic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o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reports are the official channel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emi-official channe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ature of the report, the positive report of the party newspaper occupies the absolute advantage, while the other media mainly reports neutral. Different media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the appear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mage: the political propagandis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the problem thinkers under the social elite discourse system, and the competition participants under the market logic.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employment imag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e differences directly lead to a richer and more three-dimensional imag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edia. The pluralistic images "do not avoid taboo" at the same time "jump on the paper" and show themselves in front of the public. In the media reports, the employment imag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dominated by many external forces, including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Among them, the political factor is the decisive factor, the economic factor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cultural factor is influencing the media report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ety. The external influence is exerted through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media. As the direct operators of the news practice, the media practitioners have a great decision on the content of the report, the style of the report, the choice of the angle of view of the report, and the layout of the layout. Therefore, the influence of media orientation, media practitioners and other internal factors on the employment media image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not be ignored.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7.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斯源;杨登明;亢小峰;;就业故事[J];教育;2011年17期

2 韩呼生;;群策群力 继往开来 铸就《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新辉煌——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理事会和编委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12期

3 罗传银;;大学生就业:从关注生存到全面发展[J];人力资源;2011年07期

4 ;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11期

5 ;群策群力 继往开来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理事会2011年度会议在云南丽江召开[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12期

6 关文杰;;解码大学生就业难——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点思考[J];中国就业;2011年08期

7 王玲;袁庆宏;;自我调节理论与大学生求职中的职业认知成长[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7期

8 ;如何看待大学生“回炉再造”?[J];黄金时代;2009年07期

9 陈玉琢;王华;;大学生? 农民工?[J];东北之窗;2011年12期

10 党瑛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华章;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西忠;;社会转型视阈中的就业基层导向——以大学生到村任职为视角[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宏志;;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何静;武威;;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唐红兵;周章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董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府对策[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蔡劲松;;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思考[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郭宇刚;;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其就业的可行性分析[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9 刘娟;张佳欣;;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10 张玉霞;;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聂扬飞;大学生就业须“自律”[N];安徽经济报;2004年

2 本期主持 王根喜;为大学生就业点亮明灯[N];安徽日报;2005年

3 秦建国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院公共管理系;转变企业用人理念 促进大学生就业[N];中国改革报;2005年

4 木子风华;今年大学生就业还是难[N];中国旅游报;2005年

5 蒋晔 卢大敏 崔彦玲;我市大学生就业:两头乐观、中间低迷[N];常州日报;2005年

6 联超;大学生就业关键要转变观念[N];大理日报(汉);2005年

7 记者 张孺海 通讯员 董艳;他们更让人牵挂[N];湖北日报;2005年

8 齐智杰 记者 薛婧;观念陈旧仍是大学生就业软肋[N];黑龙江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李林;大学生就业,,家长操碎心[N];河南日报;2005年

10 杨忠阳;大学生就业 观念正随需求变[N];经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胜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绩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刘西忠;大学生村干部政策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艳红;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规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9 郑朝静;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敏;媒介生态视阈下的新闻平衡报道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春阳;《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报道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钱丹;大学生“村官”出口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郭娜;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孙之光;政府扶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5 那佳;大学生就业中公共部门作为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6 倪洪章;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王U

本文编号:2394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94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4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